傅力
【摘 ?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高中歷史也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推陳出新,但是由于各種局限所致,還是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面對解決。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方法角度詳細論述如何推進順利高中歷史的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 ?興趣教學 ?實踐活動 ?技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17
高中歷史一直是作為重點學科受到教師和教育部門的重視,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歷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過去,還要具備以史為鑒的意識,能夠客觀、公正、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與事件,形成積極的歷史觀,把歷史的學習與當下的生活聯系起來,對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引導作用。但是在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過程中,學生難以走出死記硬背的傳統模式,歷史的學習也一直和被動、壓抑等感覺聯系起來。那么如何推進歷史教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建立學生的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以有效減小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創造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主動參與歷史學習。
一方面,當前高中歷史還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局限,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重,課時緊張,導致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情感變化和接受情況,上課無意中就以自己的設計和安排為中心。一節課都在灌輸知識,然后課下要求學生背誦,學生沒有自由發揮的時間,也沒有思考的自由,歷史的學習就是為了考高分,功利性太強,導致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壓制,產生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緒。
另一方面,教師上課只為提高學習效率,一切教學手段和方法都圍繞如何最快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課堂形式單一僵化,內容貧乏,到處都是背誦的內容,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對這種沒有其起伏和變化的教學方式感到厭倦,毫無興趣可言。
鑒于以上的狀況,我認為建立興趣應該從三方面切入。第一,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過程,都要尊重學生的中心地位,自己只是作為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自信,有了成就感學生會更愿意學習。
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的意義時,教師先不要讓學生到課本上找答案,否則只會養成學生的思維惰性,而是通過五四運動過程的講述讓學生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大環境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學生的自主性得到開發,會很享受歷史的思考過程,從而建立學習興趣。
第二,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歷史的潛在教學資源。例如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經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往往對于課本知識以外的世界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通過講述歷史故事或者要求學生自主查找歷史資料,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為其開啟一片廣闊的歷史天空,學生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就會更加積極地不斷探索,可能由一個歷史事件的查找又發現新的興趣點。
第三,興趣教學可以通過豐富課堂內容和教學手段來實現,學生對于網絡和電腦很感興趣,教師借助最新科學技術和教學設備來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例如有歷史專家的講座播放、南京大屠殺圖片的呈現、戰爭遺址的展示等,充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總之,興趣教學就是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契機,因勢利導,實現與歷史教學的結合,培養其主體性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其次,實踐活動的開展能有效實現學生知識的重構和融合,在實踐中鍛煉歷史思維的發展,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高中人數大量增加,為了方便教學,我們都是采取大班教學的方式,由于班級人數一般都較多,導致歷史學習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很多教師都覺得開展實踐活動既浪費時間,又難以產生明顯的效果,往往會忽略這個環節。然而實踐活動能夠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其全面發展。因此怎么才能高效、順利地展開實踐活動呢?其實實踐活動并不像有些教師認為的那樣,就是領著學生出去參觀歷史遺跡等簡單片面的實踐,而是更為廣闊、深入。
第一,可以定期舉辦歷史辯論會,以歷史上爭論比較多的事件或人物展開辯論辯論,學生各抒己見,這需要學生課外合作準備充分的材料,在辯論中實現歷史觀的考查和知識的拓展。
第二,在一些節日或者慶祝活動的舞臺上,鼓勵學生表演歷史故事。通過親身的體驗和表演引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重視,然后設置與故事相關的問題進行有獎競答環節,學生都會提前查資料,了解歷史背景和詳細的故事情節等,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并對于歷史故事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第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含量,定期為學生舉辦歷史講座,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了解中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或者假期組織學生自愿到附近的省市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考察,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回憶歷史事件與人物,并且在參觀后寫一篇感想,形成自己的反思。總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的參與體驗中建立歷史觀,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
最后,歷史的學習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技巧可以給學生分析歷史問題一定的方向性,使學生快速掌握歷史分析方法,而這也是當今高考注重的考查范圍之一。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只是關注學生的背誦,而忽視學生對于歷史的分析能力的培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和教育理念的需求,因此技巧的掌握勢在必行。
第一,歷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聯系的方法論指導,歷史是一個整體,所有的因素處于聯系當中,例如無論哪個時期的政治事件、文化變化都與當時的經濟條件、生產力的變化密切相關,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用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
第二,辯證的思維是歷史學習的一把鑰匙,作為現代人,我們對待歷史人物也好、事件也好,都要發現其中的因果厲害,不可片面獨斷,容易導致思維的僵化和束縛。例如有的歷史題就是針對這個方面進行考察,看學生是否形成辯證思維,例如有的判斷題說我國文革時期在經濟上沒有成就,這就是錯誤的。
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學習方法,歷史教材很明晰地把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以經濟、文化、政治等幾個模塊表現出來,但是歷史是一個整體,教師要教會學生主動把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抽取,系統地理解這個時期的總體特征,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技巧的學習包括訓練學生的答題技巧,對于歷史事件的形成發展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分析材料要找準關鍵詞等等。總之,技巧的學習是為了實現學生知識的融合與內化。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論述,我們發現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其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隨時變更其中的具體實施方案,因材施教,以學生的反饋為中心,促進其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