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廷
【摘 要】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往往還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面上,這與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還有很大的差距,本文試圖從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出發,就如何培養學生敢問、樂問、會問等方面的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提問;能力;語文教學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由此看來,學會提問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是我們教育由接受式走向自主式的一個有效途徑。但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我們欠缺的恰恰就是這點。我們的學生不會主動問,也不敢問,不懂如何問。教師更多考慮的是提什么樣的問題,怎樣提問更為巧妙,而較少甚至不去思考如何使學生敢問、樂問、會問。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
1.強化主體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要讓他們有強烈的自主選擇的愿望。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余映潮老師就始終追求一種學生充分活動的高層教學境界,始終關注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比如學習《口技》,他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我們要抓住一個‘善字,針對課文內容,用‘善這個詞來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就越深刻。比如說,‘善在‘遙聞一詞,它寫出了深夜的寂靜,寫出了口技聲音的由遠及近;‘善在‘深巷一詞,它寫出了‘犬吠的回音,表達了口技的高超。”在余老師的引領下,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被激活了,有的說“善”在聲音有大有小,“善”在聲音有遠有近;有的說“善”在聲音有疏有密,“善”在“伸頸”一詞寫出了賓客在聽表演時那種驚愕好奇的神情;也有的說,“善”在全文通過聽眾的種種反應來襯托口技之精湛。
2.采用激勵手段
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給予積極評價,營造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語文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生理體驗,從而激勵學生,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內部的創新動力。
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的末尾,我要求學生大膽質疑,一學生脫口而出“魯提轄為什么不報官,而要自己去打鎮關西”,問題一提出,全班寂靜了十多秒鐘,然后就聽學生小聲回答:“那是因為報了官也沒有用。”我異常興奮地贊賞了那位提問的學生,同時也表揚了那位回答的學生。然后,全班學生在老師的激勵下提出了一個個更加深入的問題。我繼而要那位小聲回答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他說:“報官沒有用,因為舊社會官官相護,包青天為何歷來被贊頌?是因為清官太少了!”另一位學生緊跟著說:“《楊乃武與小白菜》中寫老百姓哭訴無門,有冤難申,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我一看火候已到,就不失時機地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魯提轄不報官而自己去痛打鎮關西,體現了他粗魯、疾惡如仇的一面,換一個角度,從當時社會來看,又說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這時紛紛發言,大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二、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會問
1.指導學生就重點詞句、語段的隱含義提問
閱讀文章總是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閱讀時要把文章的詞語、句子、段落聯系起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如果對部分語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會影響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對語句、段落隱含義的質疑釋疑,無疑是閱讀的基礎。對語句、段落隱含義的理解,一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切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閱讀《行道樹》,我們可以著力指導學生重點把握“神圣”、“痛苦”、“憂愁”、“快樂”、“深沉”等詞,進而領會全文的主旨。閱讀《紫藤蘿瀑布》時,“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較難理解,許多學生針對此句問“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暫,怎能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們可在此處深入挖掘。
2.從結構或選材上找問題
有一些語段只有一句話,為什么要另起一段,它在文中有什么特別的作用?《白楊禮贊》里有一句話,“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樹。”幾次出現,且每次都獨立成段。因為這個問題實際上與文章中心有關,因此也可以跟中心的探究聯系在一起來問。《看云識天氣》一文,作者為了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選擇了四種預示天氣晴好的云,也選了四種預示雨雪天氣的云,此外還寫了四種云彩。我們的提問可以是“作者為什么選擇這些云?難道天空中的云就只有這幾種嗎?”并能由此聯系平時的習作,該怎樣選擇材料,一舉數得。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學生敢問、樂問、會問,學生的學習勁頭就會明顯提高,師生之間的討論、談話也更隨意、自然。最主要的還是和諧寬松的氣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訓練。
參考文獻:
[1]潘從林.學生提問價值及其提問能力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1(8):151-152
[2]陳陽.巧妙設計化學有效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J].成才之路,2013(9):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