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在語文讀寫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因為想象,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維的發展不能離開想象的發展。針對小學生富于想的心理特征,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正是促進其思維全面發展的契機。
鄧穎超同志曾代表黨中央號召全國少年兒童要“樹立創造性的志向”,“培養創造的人材”,“開展創造性的活動”。而創造是離不開想象,要給“創造未來”的孩子從小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難道不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光榮任務嗎?
基于上述所廛,在讀寫教學中,用什么方法訓練學生想象能力呢?
一、擴想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用擴想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所謂“擴想”,就是對教材文句的內涵作開拓,或將課文故事擴展。如教看圖學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課時,在分別指導學生初看圖和初步讀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個纖夫的逐個具體裁描繪,圖文對照,使學生認識徒刑文作者是怎樣對圖進行“擴想”。的。讀完以后,我又結合寫作的片斷訓練,要學生在十一個纖夫中自選一個進行再次擴想,寫成一篇短文。這樣由看圖到作文的兩次擴想訓練,有例有據,有仿有作,以增強作品形象的具體可感性,這對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處的。又如教古詩《三衢道中》時,我指導同學們先理解每句詩意,然后把每句意思連起來理解全詩意思中的擴想訓練,于是我對每一句的內涵都對學生進行指導擴想,使主題的“發酵”,豐富細節,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內容更趨具體化。
二、續想能激發起學生的聯翩浮想
有些課文的結尾,言猶未盡十分含蓄,能激發起學生的聯翩浮想。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我往往因勢利導,誘發學生開展“接續想象”,如教《窮人》時,抓住課文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帳子。”這一句,我設計了“桑娜拉開帳子以后怎么樣?”為題,讓學生討論,續想故事情節。這時同學們有的說漁夫是多么激動,稱贊桑娜做得對;有的說桑娜是多么高興,一切擔憂都煙消云散;有的說七個小孩子醒來后,無憂無慮地玩得多么快樂……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用想象進一步煥發了窮人美的心靈。學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為題作文,讓學生展開接續想象,順作者寫作旨意寫了凡卡種種可能發生的更為悲慘的遭遇。
三、聯想能誘發學生的思維,對體會課文含著思想感情有進一步的理解
聯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點相關的某一物的心理過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聯貫的思想片斷聯接在一個思維的鏈條上。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是訓練聯想的好材料。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讓同學們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窮苦孩子們的希望,在大年夜這些窮苦的孩子們,應當得到應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當時的丹麥,這樣的理想,還只是窮孩子們的希望,誘發同學們從丹麥想到我們的舊中國,想到我們的前輩也是這樣,只有在中國共主黨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新中國,才使這樣的希望變成了理實,從而懂得文章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常常會給讀者帶來希望,帶來理想,并鼓舞人們去創造它,去實理化。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學生寫《讀〈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讀后感,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理解,聯想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幸福是什么。
四、補想使學生既收讀懂課文之利,又獲發展想象之益
作品的藝術形式要求精練含蓄,這就決定了作者對情節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緊針密線,巨細無遺的抒寫,總要給讀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補充的天地。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這些“孔隙”啟發學生用想象去補充,這樣既收讀懂得課文之利,又獲發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時,揚科進了地主的食具間不小心觸動了琴弦,“在那寂靜的夜里,一聲呼聲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間的情景怎樣?”(仆人見揚科站在那兒,立即揪住他;人們以為有賊來了,都沖了出來……)“揚科這時又怎樣呢?”(他站在那兒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不知道自己怎么辦,呆住了;他瞪著可憐的雙眼,任憑別人怎樣打他……)在講課文的同時就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補想”訓練,課后還要求同學們把上面所講的寫成一段話。我就是這樣的注意引導,使學生按一般事理邏輯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中間的情節。
五、擬想既加深理解了課文,又獲得想象能力的訓練
擬想也就是比擬想象。如《老水牛爺爺》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寫了他鳧水本領,脾性和力氣,都像牛一樣,從中表現了勤勞樸實、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這是由人擬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還有《金色的魚鉤》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在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這樣的比擬老班長雖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無限忠于黨、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這些都是由物擬人。
在教學中,由于能注意有機地挖掘課文中可以培養學生想象的“孔隙”,讓同學們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學們非常喜歡上語文課,閱讀理解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