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欣
【摘 要】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開始發生轉變,初中歷史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把歷史文字材料、歷史圖片、歷史過程等配以視頻、音響和動畫效果,“真實”地再現了歷史,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果把多媒體資源與初中學生的認知過程,與傳統手段進行有機的整合,將現有的硬件設備與課件資源充分整合,那將會使計算機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加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效益;資源整合
隨著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因為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多媒體的積極作用,就成為廣大教師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近年來多媒體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多媒體的運用給歷史教學帶來的益處及課程資源的整合。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觸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授《鴉片戰爭》內容時,教師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百姓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表現特定教學內容、反映一定教學策略的教學程序。多媒體教材以其教學信息載體的多樣性、教學信息處理的數字性、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性等特點對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多維化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每節課要講大量的內容,教師要用粉筆在黑板上一一板書,課堂時間就顯得極為緊張。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后,教師把板書放在PowerPoint文件里,除了能較輕松地完成大綱的教學任務,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圖片、影像材料,再現當年的歷史場景,創設課堂的歷史氛圍,讓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這樣做,一方面使課堂容量增加,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和吸收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構建知識
網絡多媒體的出現,使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進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大的跨度,這個跨度是指教師在講授一節內容時,它的知識點不會被局限在本節的教學要點之內,它可以打破課本的束縛,實現節與節之間的融匯。這種教學方法有他獨特的好處,易于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的知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實現不同章節之間內容的對比,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他們的異同點,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知識的系統化,使一章的知識點處于一個網絡結構中,教師只要提到任意一個知識點,然后根據該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最終展現出整章的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的延伸培養學生的思維集中——思維分散——思維再集中,增強了學生的縱向和橫向思維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進行思想教育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就能夠使學生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講授有關“南京大屠殺”內容時,我先展示給學生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歷史圖片:《日軍砍殺南京青年》、《日軍把南京青年當作刀靶練習刺殺》、《日軍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軍將赤手空拳的中國青年押往南京郊外集體屠殺》等圖片,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加強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然后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屠殺鏡頭,這些活生生的場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其認識到日軍的兇殘野蠻和法西斯的丑惡面目,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了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產生了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不好的老師是講述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在教學中,我往往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現象——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結論的思維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處在“引”和“導”的位置,這個引導的平臺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無須教師多費口舌,研究的對象通過媒體的展示直觀、形象、發人深思。也就是說,在教師的引導、啟發和激勵下,讓學生積極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死記硬背為積極思考、認真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甲午中日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壯烈殉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摫苷階員;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會在短短時間里就全軍覆沒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教師從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隨著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資源整合的空間會日益拓展,初中歷史課教學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時我意識到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教師就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才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才能真正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師大出版社2002
[2]楊改學《現代教育技術教程》甘肅教育出版社
[3]《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