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佳
【摘 要】如何變“差生”為“優生”?本文從心理上分析了差生的5個特點,并結合教育實際闡述了班級管理中如何進行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關鍵詞】差生;消極心理;自卑感;厭學情緒;逆反心理;轉化;補差目標的確定;磨練意志;尊重理解信任
學校教育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為目的,然而目前在教學中,能夠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畢竟是少數。這樣,對在學業上達不到規定要求成績平平或很差的“差生”的轉化工作,就需要教師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變“差生”為“優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
學習上的“差生”與“優生”相比,在心理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1)因知識鏈脫節造成觀察、推理、歸納能力差,接受新知識能力低。因而對問題缺乏周密分析,不能迅速進行聯想、對比,沒有探求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學習新知識倍覺吃力,產生消極心理。
(2)因對基本概念理不清,公式、定理沒有本質性地理解,造成基本技能差,應變能力弱。做作業機械模仿的成分多,完成作業的速度慢,懼怕考試,成績又不佳,逐步產生自卑感。
(3)他們也希望把學習成績趕上去,也曾下過決心在短期內付出過幾倍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堅韌的毅力和長期的勇氣,在短期內學習成績仍未達到自己的理想,付出的努力與成績又不相稱,心灰意冷,再次消沉,產生厭學情緒和失落感。
(4)有的“差生”因家庭條件較好,產生自我優越感,講究吃穿,怕苦怕累,缺乏崇高的理想與遠大的志向,對學習不感興趣。在心理上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對教師的批評與勸導當成耳旁風。
(5)個別“差生”性格內向,自尊心過強。由于學習成績一時上不去,受到教師的批評或家長的訓斥,上進心受到挫傷。因而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情不表露,少言寡語,產生逆反心理。
以上對“差生”的心理及產生作了粗略分析,那么怎樣做好“差生”的轉化呢?
一、學習興趣的持久與補差目標的確定
學習興趣只有在不斷地激勵中逐步強化才能持久,才能向好的方面轉化。在學生逐步增加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幫助補差、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才能促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在知識方面的補差,首先要從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入手,研究和分析他們在知識上的缺陷,以近期目標為突破口,低起點,高落點,逐步向高要求緩慢推進,積極創造機會,讓“差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能看到光明、看到成績,從而激發他們不斷向上的積極性。對于知識上的缺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練習和檢測中發現問題的所在,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補差的目標。總之,教師的補差,首先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持久,才能得到長足進步。
二、磨練意志,強化“差生”的心理機制
意志是自覺地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它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始終,頑強的意志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不可缺少的因素。某些“差生”正是缺少這樣一種良好的意志品質,他們常常表現為意志薄弱,碰到難題就打退堂鼓,或者有的學生盡量也知難而上,但往往不能持久,缺乏堅持下來的恒心和毅力。因此,要促進“差生”的轉化,教師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鍛煉每個“差生”的心理意志,促使“差生”克服各種干擾,養成能調整自己行為的習慣,逐步提高和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
三、尊重、理解和信任“差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是對孩子們深沉的愛,更是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尊重學生是打開“差生”閉鎖門扉的金鑰匙,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巨大力量。理解是促使“差生”轉化的催化劑;能調整他們心里上的不平衡。而信任則是與學生建立感情的紐帶,我們要相信學生經過教育和個人努力,可以發生變化,能取得較大進步。因此,教師要對“差生”充滿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
四、良好的注意品質培養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在學習活動中起著組織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的作用。注意的持久性更是學生聽課、復習不可缺少的條件,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上課往往不能聚精會神,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不夠集中。因此,應該培養這種注意的品質,這可以從一節課做起。比如課堂上,教師可以把45分鐘分成4個時間段,要求學生在每個時間段里自我檢查:這10分鐘是否做到了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幾分鐘精力不集中,能不能專心致志地聽完一節課。當然,注意的穩定性也與個人意志自制力有關,在培養學生意志的同時,也可以培養他的注意品質。
總之,要提高“差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并實踐。對此,教師要付出許多辛勤地勞動,也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達到教書育人,提高人的素質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3卷)蔡汀等編.教育科學,2001-8
[2]鐘日祥.教師轉化后進生的9大技巧.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4-1
[3]張公社,周喜華.教育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