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彪
【摘 要】教師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整體把握,朗讀吟誦,在有限的課堂里拓展學生無限的想象,引導學生步入詩境;抓關鍵詞句,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對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認真加以體會、感悟,并與學生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
2011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中國是詩的國度,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熔鑄了不計其數的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是我國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小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么,在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
一、創設情景激趣,點燃學習欲望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海無涯‘樂作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濃濃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累也不覺得。每一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著,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導入課題,能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味”,古詩的內容“有意思”,就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后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二、注意情景交融,體味意境之美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靈動的,充滿詩人的智慧和靈性,因此,教學生閱讀詩歌,千萬不能肢解,不可嚼爛,否則它們就會喪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教學古詩詞時應整體把握,朗讀吟誦,在有限的課堂里拓展學生無限的想象,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里浮現、加工,展現一幅幅立體的圖景,引導學生步入詩境。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詩詞類配音動畫,讓學生進入到詩景里,體味詩的優美。如《山行》一詩,就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條彎彎曲由的小徑直通深山,在云霧繚繞的深林間,隱約有幾戶人家,那滿眼的秋意,讓人無限遐想,學生時而隨著典雅的古箏曲低吟高誦,進入杜牧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中。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傳情的樂聲中,學生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開啟了學生理解詩詞的大門,如同一只溫柔的手撩撥著學生的情感之弦,使之對情有所感,對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創造、再想象,感受詩文意蘊,豐富了學生的內心視像,給學生帶來賞心悅目的審美感。
三、抓住關鍵詞句,點撥學生思維
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學習詩詞對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有幫助。詩詞的語言準確、生動、凝練、精辟、優美、形象,言簡意賅,言簡意深,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首先,抓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余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學生心中就會激蕩起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鬧”字,一個“綠”字,境界全出,成為千古佳話。其次,抓思維方式。在古詩詞的形象世界里,語言環境是一個由形象體系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遠的普通詞句。正像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四、把握詩歌內涵,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要以誠待人,以情感人,對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認真加以體會、感悟,并與學生交流。如在教學李紳的《憫農》一詩時,針對一些同學浪費、攀比的行為,我結合詩中的語句,講解了勞動人民創造財富的艱辛、艱難情景,兩相映襯,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然后動員學生向全校發出了“節約從我做起”的倡議書,讓“以勤儉節約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的觀念扎根于學生的心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鄭燮的《竹石》時,誘導學生要學習竹石的堅韌和堅定的精神,并向學生印發了《說“吃苦”》這篇文章,告誡他們“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鍛煉人;蜜,可以養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列舉了經過艱苦磨練取得輝煌成就的中外名人的事跡,滲透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最后歸結出“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啟發他們要為振興中華自覺接受磨練。
總之,古詩詞是優秀文化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極高。今后我會繼續在古詩詞教學方面不斷實踐探索,為青少年的語文能力、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汪潮.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