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
【摘 要】幼兒的學習過程是綜合性的,對音樂的理解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形象。幼兒教學需要關注幼兒本身的天性和各項素質的發展,音樂教學不僅要融入生活,更要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自主創造性。重視幼兒音樂課程的設計,是提高幼兒音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學;課程設計;有效性
一、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誤區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環境的改變,教育也產生了變化,追求功利、忽略發展成為目前幼兒教育最嚴重的問題。當前,幼兒音樂教育還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
1.幼兒音樂教學過早的將音樂技能引入課堂,忽略了幼兒的認知特點,也忽略了幼兒對音樂理解力的培養
過早的進行音樂技能的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思維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不利于幼兒各方面素質的提升。
2.音樂知識的理論性過強,過早的要求幼兒進行機械化記憶
音樂知識和學生對音樂的體會是分不開的,幼兒學習音樂與自身的求知并沒有結合起來,也沒有在心理感悟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幼兒的音樂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3.過于機械化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
幼兒正處于強烈的求知和表達階段,機械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基本喪失了表達的機會,完全是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學習,“死記硬背”往往讓幼兒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厭惡。
4.忽略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功利性太強
“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希望幼兒能夠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但忽略了幼兒學習的特點,采用并不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方法,過大的知識量讓幼兒一時間難以接受,從而影響了具體的學習效果。
二、確定幼兒音樂課程設計的目標
1.幼兒音樂課程設計目標的來源
幼兒音樂教學目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和科學發展的需求。幼兒音樂的學習者有特殊性,音樂心理、音樂能力和思維發展都依賴于幼兒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幼兒在教學中是一個有個性有需求的教育主體,興趣和差異是幼兒音樂課程目標的關鍵參考,課程目標都必須根據幼兒音樂發展的需要和可能性進行制定,幼兒音樂課程目標更要根據科學規律進行把握,這樣設計出來的課程才更適合幼兒音樂發展。
2.幼兒音樂課程價值取向的確定
幼兒音樂課程根據不同的目標來源來搜集可能性目標整理成恰當的課程表達,這就是幼兒音樂課程的價值取向,增強反思創新探究,才能提高幼兒音樂課程的有效性。幼兒音樂價值取向主要有三種,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行為性目標主要是通過具體可操作的方式表達音樂課程,明確音樂教學活動對幼兒的影響。行為性目標更有助于指導幼兒音樂的學習內容,直接闡述了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期望的結果,也能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柯達伊按照幼兒認知規律打亂了傳統音階教學的順序,以更容易被幼兒接受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就走為主,用兩三個音階的兒歌進行引入,并在此基礎上聯系五聲音調和七聲音調等旋律。在多個調性位置上的學習,不只局限于C大調的音高鞏固,首調唱名法更快的讓幼兒學會讀譜識譜,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生成性目標是對行為性目標的不足,強調幼兒與音樂的交互,是對教學過程目標的追求。目標是教學活動中最終追求的,也是教學經驗的合成。幼兒以直接學習經驗為主,幼兒音樂教育更要通過具體而形象的方式直接感知音樂元素本身。比如在幼兒音樂理論教學中,引入符號教學法,一朵小花代表一個四分音符,完整的小花占有一拍,相對的半朵小花則代表一個八分音符,兩個半朵的小花在一起才能占有一拍。形象化的符號比規范化的符號更容易讓幼兒接受,幼兒也更容易形成直接經驗對音樂知識進行掌握。
表現性目標是指在幼兒音樂教學中,不同的教學情景對應個性化體驗和個性化表現。表現性目標在行為性目標的基礎上,渴望幼兒更加大膽更加自主的探索,提倡開放性理解和表達。節奏調動幼兒的韻律感,聽而有感,感而有所動,個性特點的發揮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嗓音造型可以通過呼吸燈進行訓練,以so、mi入手或五聲音階進行兒童歌劇創作。還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節奏朗誦,用最接近兒童音樂天分的形式啟發學生。此外,動作造型通過拍手或跺腳等動作,將音樂節奏直接表達,無需借助復雜的抽象概念和邏輯理解,兒童只需要根據節奏做出自己的動作,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三、幼兒音樂課程設計與資源開發
幼兒音樂課程設計最關鍵的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科學利用多樣化的課程資源能夠更好的實現音樂教學的目標。
1.校內資源的開發
充分利用校內的多媒體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充分發揮校內音樂教學資源,合理利用校內音樂場所開展豐富的音樂教學互動,創新開展音樂會等音樂活動。在教室和走廊的墻壁上布置樂器和音樂家的貼圖,讓學生時刻都能夠感受到音樂學習氛圍。音樂課堂也要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的空間,提供更多學生易于掌握的樂器,比如鼓、沙錘等,讓幼兒盡情的享受音樂的表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積極聽取學生的想法,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音樂資源的使用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選擇有特點,符合幼兒性格特點的音樂作品,引導幼兒得到音樂方面的培養。比如奧爾夫音樂教材的作品,都是針對幼兒特點選擇的內容,考慮到有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
2.校外資源的開發
本土音樂和民間音樂是寶貴的音樂資源,一方面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有一定的文化蘊含,更有利于幼兒的成長。課程設計中要融入更多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介紹更多擁有中國特色的樂器,比如琵琶、古琴等。挖掘民間音樂或民族音樂,提高音樂對幼兒的感染力,首先實現對人的教育,在實現對知識的教育。
3.網絡資源的開發
隨著網絡資源共享程度越來越高,可用的音樂資源使用也更加更變。從網上下載符合幼兒學習的兒歌和MV等資源,課程設計可參考的內容非常多,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也更便于教學經驗的交流。將網絡資源整合到幼兒音樂課程設計中,極大的豐富了幼兒音樂教學的內容,增強了課程道德趣味性。
總而言之,要提高幼兒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要重視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進行合理的教學資源開發,課程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音樂課程設計是“跑道”,教師要讓幼兒在“跑道”上更好的體驗音樂,最終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明確化課程設計目標,優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有效的幫助教師提高幼兒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幸軍.幼兒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軼君.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9
[3]王懿穎.學前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