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特
近幾年來,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均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態勢,傳播力與影響力受到了業界、學界甚至世界的關注與肯定。特別是《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播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我國電視紀錄片在人文關懷層片上的實現,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然而,無可厚非的是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輸出載體,電視紀錄片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可回避的有限性。本章就將圍繞文化差異與話語背景的不同導致紀錄片傳播效果的折損、缺乏目標受眾與潛在受眾的培養限制紀錄片的傳播效果、品牌的薄弱建設與缺位維護限制了紀錄片影響力的擴散來論述紀錄影像中文化傳播的有限性。
一、文化差異與話語背景的不同導致紀錄片傳播效果的折損
筆者認為,文化差異與話語背景的不同主要表現在電視紀錄片的表現手法與制作方式中。
1.表現手法的“自我化”
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紀錄片用自己生動、真實、藝術的傳播特點向世界展示著我國的文化與傳統輸出價值觀與話語權,與此同時,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差異是絕不能被輕易忽視的。近些年來,常常出現在國內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紀錄片但是放之國際市場中往往以慘敗收場,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文化差異所導致。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給中國電視紀錄片的題材選擇創造了天然的優勢,但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卻也給文化的對外傳播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困難與障礙。盡管“語言”是相通的,但是“語法”不盡相同。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對中國美食以及飲食文化的介紹和傳播用都是非常中國化的,這對于外國人而言卻不能無障礙接受,對于一些并不習慣濃油赤醬的冷餐為主的國家是不可思議的,類似的自我化的表現手法就會遇到障礙,失去傳播的力量。
2.制作方式的扁平化
近年來,在電視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共性問題之一便是制作方式的扁平化。所謂制作方式的扁平化說的就是制作手法過于單一、傳統、民族,當然這樣并不是不好但也不會是最好。國際化的制作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內容通過國際化的手段傳遞出去從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選擇國際合拍的制作模式,不僅可以和不同國家的專業的工作人員取長補短,同時還能夠將民族化的內容通過國際化的制作團隊制作成為國際化的終端產品,進而被受眾更為廣泛的接受和認可。例如中外雙方共同組件拍攝團隊,由中方工作人員擔任電視紀錄片的總制作人,由中外雙方的工作人員分別承貸拍攝任務,并在拍攝的過程中一起參與策劃、撰稿、攝像、制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雙方共同解決,得到的收獲雙方共同分享。這樣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拍攝過程中容易引發爭議、誤解或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的可能性。
二、缺乏目標受眾與潛在受眾的培養限制紀錄片的傳播效果
我國電視紀錄片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并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于受眾的需要和所求的研究中,缺乏對目標受眾訴求的認識以及對潛在受眾的興趣培養。缺乏議程設置也使得我國電視紀錄片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受到阻礙與限制。
通過有效的議程設置不但可以潤物細無聲的獲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的認可,同時也能夠通過“框架”的形式塑造中國的對外形象。當然,這一定是一個漫長并且艱難的過程。但是這也一定是讓國際受眾最快、最準、最高效的認識中國接受中國文化的方式與方法,當然我們也可以在這種認識與接收過程中培養更多國際化受眾,確立目標受眾,激發潛在受眾。
另外,國際化的通用語言和手段以及準確的受眾定位也是培養目標受眾吸納潛在受眾的重要手段與方法。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技術與科技越來越呈現出“低門檻”與“傻瓜化”的使用趨勢,這就為紀錄片在擴充受眾方面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簡而言之,針對不同的受眾情況,制片人以及制作團隊需要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集中手頭上較為有限的資源,形成一股合力主攻更能擴大電視紀錄片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強勢,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1.品牌的薄弱建設與缺位維護限制了紀錄片影響力的擴散
筆者認為,電視紀錄片的品牌價值是其本身傳播力和影響力重要依托,沒有了品牌影響力作為前提就很難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但依目前現狀來看,大多數電視紀錄片都存在品牌建設的薄弱以及品牌維護缺位這兩方面問題,而促使品牌建設薄弱以及維護缺位這兩方面原因即是傳播平臺的限制,以及制作資金的不足。
2.有限的傳播平臺
中國現有的電視紀錄片傳播平臺極為匱乏,就筆者所掌握的數據來看,自2002年上海出現的第一家紀錄片頻道以來,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7家專業的電視紀錄片頻道。7家專業的電視紀錄片頻道聽上去可能會稍顯富裕,但是要是和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充沛的電視紀錄片資源相比較,還是會顯得過于稀缺。這樣一來,一些地方電視臺為了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便努力配備、制造播出電視紀錄片的傳播環境,于是一批紀實類電視欄目應運而生。但是,先天的不足并沒能實現電視紀錄片在地方電視臺紀實欄目中廣泛開花結果預期效果。大多數地方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段分別被新聞、電視劇以及購物欄目所填滿,紀實欄目等可以播放電視紀錄片的欄目紛紛被設置在并不具有目標受眾的尷尬時間段。
3.捉襟見肘的資金
市場化大潮中的電視產業,不可避免的陷入功利主義。電視選秀節目、綜藝節目、電視談話節目等占據了電視節目制作的半壁江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電視紀錄片除了要應對有限的傳播平臺外,更要警覺于我國電視市場的選擇,不能否認的是我國紀錄片市場至今仍處于相對低迷的境地。
就目前來看我國紀錄片的資金來源來看,大約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拍攝、制作、宣傳的資金來自于電視臺,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傳媒公司,但不論兩者中的哪一種與國外相比都不能算作充裕甚至可以用捉襟見肘來比喻。這就從側面體現出了,我國電視紀錄片在自身品牌建設與維護中的問題。這也說明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缺乏對產品的認識、開發與產業鏈的延伸意識。大多數情況下,其生產營銷經費主要還是靠財政撥款或自有資金為主,對于大眾的市場需求不明了,產品衍生品缺乏有效合理地開發,使得紀錄片出現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