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軍
【摘 要】教學情境的創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能有效提升數學學習的興趣,能容數學教與學為一體,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數學生活情境、問題式情境、課堂活動情境,并且充分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情境;有效性
單一傳授知識的老師也不再是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學生更加熱愛創新課堂的優秀教師。重視創設合理的數學情景,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教學質量,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教學情境的創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能有效提升數學學習的興趣,能容數學教與學為一體。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數學情景的創設將營造一種富有的情景氛圍,將枯燥的知識融入到學生活動當中。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觀察、發現、總結教學知識,以學生為主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
一、創設數學生活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新課標強調:“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將恰當的生活問題情景引入課程學習中,將數學中的問題生活化,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將商場的打折問題、學校課件做操排隊問題融入到數學學習中,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在此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景教學使學生對以往知識系統化、形象化,利于整合和記憶,同時易內化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因此數學教學應密切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能初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同時數學教學應追求“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完美統一。數學化不排斥生活化,相反,只有把數學同與其相反的現實世界背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學生都能獲得蘊含豐富生命力的數學知識。數學本身就是集“數學化”與“生活化”于一身的完美的思想材料,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如果忽視數學的這種特性,只會失敗,有鑒于此,數學教學必須追求“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完美統一。
例如學習了《圓的面積》一課后,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教學樓的前面有一圓形的草坪,如果要重新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鋪草坪的問題其實是解決圓的面積問題,而這個圓是無圓心、半徑和直徑的,不是通常學生所熟悉的簡單的數學問題,所以對學生來說首先要收集數據,如確定圓心、測量半徑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學生司空見慣的事例,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二、創設問題式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采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如,在講《比例尺》一課時,教師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盡管學生認真努力,但畫出來的平面圖五花八門、不盡人意。老師讓學生找出畫不好的原因,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確定,一個是不知道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畫多長。因此造成所畫的平面圖不是自己頭腦中理想的結果。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么畫就準確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我們看到在這里,教師沒有上來就講比例尺的知識,而是創設讓學生畫教學平面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數學的來龍去脈,解決了數學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過程,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有用的數學。
三、創設學生課堂活動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于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一起搭積木,在游戲中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再引導學生把其中一些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每類物體,然后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初步認識這些形狀;再讓學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類物體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組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點,形成不同物體形狀的表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了觀察分類——形成表象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問學生:對折若干次后你們發現了些什么?學生就會發現,折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每條折痕一樣長,交點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然后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記下所量的長度。通過測量多次,學生會得出相等的結論。從而自然得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此小節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數學應用全方位的發展為數學學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環境素材。通過媒體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增強身臨其境的感覺。媒體情境的創設要突出直觀。教師應運用多媒體技術,把視頻材料、聲音材料、圖像、動畫等融匯到教學之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一位教師教學《用字母表示數》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多媒體動畫出示一個魔盒,學生主要輸入一個數,這個數經過魔盒的加工,出來的便是另一個數。如輸入9,出來的是19,輸入34,出來的是44……學生躍躍欲試,經過幾次嘗試后,發現奧秘:魔盒是按一定的關系來加工數的。于是輸入“20”,出來“2010”,輸入“87”,出來“8710”,輸入“b”,便出來“b10”,輸入“m”,便出來“m10”……這里,通過魔盒,創設輸入“b”“m”出來“b10”“m10”這一情境,從而讓學生深切體會出來的“b10”“m10”就是結果,而在輸入的數與輸出的數的不斷變化中卻又存在著不變:出來的數總是進入的數加10,魔盒是按“b10”的關系式進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種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情緒的積極與否直接影響到建構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創設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呈現出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勢。當然“魔盒”只是一個“道具”,而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了認知的難點:“b10”“m10”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關系式。這樣的情境創設既有趣又合理,宜當多用之。
總之,教學情境是數學再發現的源泉,是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創設教學情境就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相信,老師精心創設教學情境一定會開啟學生的數學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