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萍
摘 要:解決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創造力等都體現出來,而讓學生“悟”出數學思維,掌握解題的方法,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另一教育意義。對此,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指導策略,力求讓學生由“解”至“悟”掌握數學思想,提升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小學生;實踐能力
“悟”既是佛學用語,又是哲學思想。無論是“參悟”還是“領悟”,都有“當頭棒喝”的含義,小學生面對問題管窺蠡測,因此,既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解題,只有通過大量實踐而“頓悟”,才能形成“解題思想”,進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經歷大量的解題過程,如果不能領悟到正確的解題方法,則會嚴重阻礙學生的學習,因此,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悟”的能力,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
一、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悟出解題規律
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每天都會遇到很多的數學題,因此,解數學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現實中卻有很多小學生反感解數學題,并且,枯燥乏味的解數學題更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事實上,之所以解題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是因為學生沒有掌握解題的技巧和規律,或者說,并沒將技巧轉化為技能。嚴格來說,有很多奧秘和技巧都隱藏在看似簡單的解數學題中,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以及“悟”出解數學題的規律。
小學中段學生已開始接觸乘、除、分數等較為復雜的題型,因此小學中高段學生必須掌握解數學題的技巧。在實踐中,教師可教會學生靈活掌握數字0,1和余數的用法,以此來引導學生解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如“0”的用法:
數學題:(1)1300×3=?(2)1600×5=?(3)470×3=?(4)5008×5=?
解題思路:數中間或末尾的0都占一個數位,因此,用乘數去乘被乘數時,不管乘數中間有幾個0,都需要一個一個地同乘數相乘;遇到被乘數末尾有0的時候,可以先用乘數去乘0前面的數,然后在乘得的數的末尾填寫0,填寫0的個數要與被乘數末尾的0的個數相同。
解題:
再如余數的用法:
數學題:已知今天是周三,那么20天后是周幾?
解題思路:每周7天,以周一為第一天計算,那么周三則是第三天,所以解題方法為:(20+3)÷7=3……2,答:再過20天是周二。
此外,在四則運算中,巧妙解題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a-(b+c)=a-b-c;反之,則a-b-c=a-(b+c)。再如,接近整數的運算可以采用“補數”和“減數”的方法來加快運算速度,如:198+68=?觀察發現,加數“198”加“2”即湊成整數“200”,那么,在計算時則可列式:198+2+(68-2)=266??傊?,要讓學生多解題、多練習,熟能生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小學生“悟”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解題規律。
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悟出建模思想
當面對抽象的數學題時,首先將題中的數量關系轉化為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通過記憶表象建立模型,其次將題中的數字代入模型,從而提高解題效率,這就是建模思想的體現。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形成建模思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和準確性,使學生的解題能力轉化為技能。
以“混合運算”一課為例。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初次接觸混合運算,用剛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數學題則有些困難。基于這種狀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解混合運算題時將題轉化為實例。
例如,首先列出混合算式:50-3×8=?
其次,將題中的數量關系轉化為實例,并建立模型:小明用50元錢分別購買了圓珠筆、筆記本和直角尺,而三種商品的價格都是8元,此時小明身上還剩下多少錢?
解題思路:毫無疑問,題中涉及了乘法,即“3個8”,而這正是小明花掉的錢;用原有的“50”減花掉的“3個8”,即為小明身上剩下的錢數。
(1)提問。用數量關系來解釋,這一例題則構成了上面的算式:50-3×8;但算式中的50、3和8卻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對象,如50元錢,3種商品和單價8元。那么,要解這道題應該怎樣計算呢?先計算什么?后計算什么?
(2)將數字代入模型,并引導學生解題。50元錢是總的數目,小明購買了3種價值8元的商品,用加法來計算即是3個8,這說明小明花去了24元錢。50-24=26,因此,在混合運算中,應該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對于小學生而言,課本中的數字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是一種純數量性的知識。長期按照數字的形式來開展數學教學,學生所學到的則是一組組數量關系,而這種數量關系是極具理論性的,使得小學生很難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知識,將數字轉化為有形物質,如此,則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讓學生掌握解數學題的技巧,從而提升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解決問題”考驗學生掌握知識的厚度和深度以及靈活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學生成長并學會技能的過程,而這正是教育實施的最終目的。因此,重視“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悟”的能力,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
王書秀.新課改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