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不竭的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變“苦學”為“樂學”。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而數學是知識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的學科,傳統的講解、枯燥的計算很難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課。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本人聯系多年教學實際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苯處熞靡活w真誠的心去愛學生,才能了解學生,同時建立真正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敢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勢取人,不以成績取人,相信每一位學生的能力。憑著自己對學生的關心愛護,運用啟發式教學去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在課堂上要善于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即使答錯了,也絕不諷刺、挖苦。要對學生投以贊許的目光,并鼓勵他很勇敢,很善于思考問題。學生在這樣良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敢想、敢問、敢回答。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意滲透轉化思想,借以暗示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接著用親切、溫和的語言對他們說:“那么圓可以轉化為哪一個學過的圖形呢?同學們可以在小組內剪一剪、拼一拼,試試看!哪怕是近似的圖形也可以。一會兒各組比一比,看誰拼得好,拼得像。”學生在探究中思考,在觀察中理解,在比較中歸納,終于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好奇心強,愿意動手操作,我們老師就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因課而異,能動手操作的盡量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發展思維。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先讓學生猜一猜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圓形,學生可能會說是長方形,這時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將圓柱的側面剪開,化曲為直,使學生發現側面展開圖可能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及不規則圖形。接下來,再通過操作、驗證、比較,把長方形紙重新恢復圓柱的側面,進一步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這時候,老師表揚他們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然后問:“圓柱側面展開圖有可能是正方形嗎?”這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繼續去操作、去探究。通過觀察討論,學生發現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這樣進行教學,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自始至終使學生興趣高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笨梢妼W起于疑。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才能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要善于啟發、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多問幾個“這是為什么”“該怎么解決”,然后經學生討論,自由交流,必要時加上老師的引導來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引導學生學習《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老師讀完課題,可以提問學生:“讀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會說:“什么是側面積。”“什么是表面積?!薄皞让娣e和表面積怎樣求?!睂W完計算方法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提出問題。學生可能還會問:“我們班級的水桶、爐桶用多少鐵皮,求的是哪個面的面積呢?”質疑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這就打破了以前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開拓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感受創新的快樂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在思考問題時容易有思維定式。發散思維就是沒有解題模式的約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一題多變”是最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訓練,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對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提出的問題、假設情節等作各種各樣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的情境中,多角度地認識數量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教學反比例時,師生經過探究知道“路程不變,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這時引導學生思考:“對于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在學習正比例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會想到:“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崩蠋煂W生的做法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鼓勵、表揚學生,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還讓他們感受到了創新的快樂,他們的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
總之,我們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能急于求成,要腳踏實地地訓練。教師應作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提問、去討論、去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從而達到“快樂地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