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軍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成為學校以及教師最為關注的話題,這既是素質教育對教育發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教學態度;主體參與意識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生只有學好了語文,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其他學科的學習,這就要求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參與到實際教學中去,真正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進行了一系列論述,希望能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借鑒。
一、影響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因素分析
新課改下,教師要想推動學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健康、長遠發展,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本文就影響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因素做了如下分析:首先,教學中教師只一味地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忽視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使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下降;其次,學生興趣低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上課的難度。初中生思想意識還比較薄弱,學習中根本就不能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生看來,語文學習可有可無。
二、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對策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不能主導學生的學習。而在舊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控制著整個課堂,筆者指出,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學習地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意見以及看法,也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去討論、研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采取可行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2.不斷端正教學態度
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總有一些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差,對教師的課堂認可度并不高,在教師教學時就會選擇消極對待,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并不能去批評學生的不對,相反的,教師應及時地做出自我檢討。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就是教師也不能將語文理解通透,教師如果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不斷地端正教學態度,就會影響教學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學會關懷學生,要將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及時與學生展開交流,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學習中有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陳小麗.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J].新課程學習:下,2013(05):6-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