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 要:一輪復習結束后,知識點在學生的意識形態中還是孤立的,二輪復習的過程,是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不斷深化的過程,要從本質上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加以分類、歸納、綜合,形成一個條理化、排列有序、知識之間關系清晰的知識結構系統。談談數學高考二輪復習的認識和做法。
關鍵詞:高考數學;二輪復習;主導作用;以生為本;回歸課本
眾所周知,高考對于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來說尤為重要,而高考前的復習工作更為關鍵。高考數學復習一般分為三輪:單元復習、專題復習、綜合復習。第一輪單元復習是以復習資料、課本為主的全面復習,目標是基礎知識過關。第二輪是專題復習階段,一般是在第二學期開始,到四月中旬結束,老師將以方法、技巧為主線,主要研究數學思想方法。老師的復習,不再重視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數法、換元法、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方法解決一類問題、一系列問題,主要目標是突破高考解答題。第三輪主要是綜合練習、講評,進行查漏補缺,將問題解決在考前。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突出重點,構建知識體系
考試大綱明確指出:“對數學知識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對于支撐學科知識體系的重點內容,要占有較大的比例,構成數學試卷的主體,注重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識的覆蓋面,從學科的整體高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考慮問題,在知識網絡交匯處設計試題,使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達到必要的深度。”因此,二輪復習除了要鞏固一輪復習的成果外,還要著力突出知識體系的重點內容,在知識的交叉點和結合點設置專題,幫助學生構建高中數學知識體系。
2.教師要過題海關,替學生分擔任務
題海雖然能提高學生成績,但對學生能力沒多大發展,還會使學生后繼學習遇到障礙,使學生疲憊不堪,失去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若能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便可減輕學生負擔:(1)在第二輪復習前教師應做完當年全國各省市高考題三十多套。教師做了高考題,對高考所考數學知識的內容、思想、方法就有所感悟,選題就更科學、更有針對性、更有思想性。(2)給學生印發的練習題,是自己親自做過并精選的題目。教師給學生的練習題如果自己先做過,就知道每題的訓練價值、練習時間,重復的題目、意義不大的題目,偏難、偏繁的題目就不會出現,就不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同時給其他科目讓出時間,從而提高各科的復習質量。
二、以生為本,注重實效
復習時,不能單純關注解題數量,不能將復習提高的過程異化為解題多少的問題。而應將適度的解題訓練與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確立數學內在邏輯體系結合起來,保證解題的質量。那么,到底應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必須在題目的選取、解題的分析、解后的反思上多花力氣,讓題目為復習服務,切實提高復習的效率。
教師在編選題目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我這節課要復習哪些知識點,訓練哪種數學思想方法(通性通法),考綱中對應部分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往年高考有何相關考查,我的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如何等。教師在示范解題和指導學生解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題目,分析已知是什么,可以把條件等價轉化成什么,欲求解的是什么,缺何條件,到達目標還差多遠距離。這樣訓練的目的,是要學生在準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包括知識的遷移、轉化等,構成新的知識系統,并經過判斷、分析和評價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
三、回歸課本
在求活、求新、求變的命題的指導思想下,高考數學試題雖不會考查課本上的原題,但對高考數學試卷進行分析就不難發現,許多題目都能在課本上找到“影子”“原形”,不少高考題就是對課本原題的變形、改造及綜合。回歸課本,不是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抓綱悟本,對著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和解題方法上,充分以課本中的例題、習題為素材,通過變形、引申、發散等方式形成典型的例題,構建知識塊,提煉通性通法。
四、抓落實
數學教育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做出來,并在做中悟出來的。數學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思想。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是數學學科的靈魂,它反映在數學教學內容里面,體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它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
高三備考是個系統工程,到了后期,可配給學生的資料有“考前知識點80問”“易錯、易忘、易混問題備忘錄”“應試技巧”等,同時還要配合班主任做好考前心理輔導,爭取做到“氣定神閑,沉著冷靜”。總之,通過以上方法及措施才能使高考復習在抓基礎、抓重點、抓落實上卓見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