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維
【摘??? 要】生物,是一門充滿生命及生氣的學科。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可以感受生命,感受環境,感悟生活。為了使得教學與生活更加貼近,為了使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生物課本內容在編排上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作為生物教師,應當合理地利用生物課本進行教學,用我們的智慧、能力去豐富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為學生提供更有意義的生物教學。
【關鍵詞】初中生物? 豐富?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011
在現實社會中,無論是教學,還是學習,相信部分教師及學生都持著這樣的觀點:“生物的教學、學習主要是為了中考的背水一戰,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做出選擇。”因而,教師將教學重心都放在了生物知識表面的理解及掌握,學生將學習的重心放在了答題的正確率上。教學及學習上的偏離不僅違背了生物課本的意愿,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偏離正確的教學、學習軌道只會讓教師、學生感覺生物知識的乏味,并不能真切地去體會生物知識的實際意義及分量。作為生物教師,應當保證自身的正確教育理念,并將投射到生物教學的實際過程中,用教學的實際行動豐富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就個人經驗而言,我覺得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大方面豐富生物教學。
一、正確利用生物課本
作為生物教師,對于生物的基礎專業知識并不陌生。經過多年的教學磨煉,相信教師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正是這些成就鑄就了可能讓生物教師逐漸地忘卻生物課本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上更多時候是根據個人經驗及知識的總結來展開教學的。當然,這種知識的規劃及精簡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初中生學習生物的壓力,也是為了輔助初中生盡快熟悉生物學科的學習。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可能會導致初中生對生物課本的忽略,從而導致初中生對生物課本中基礎知識描述的模糊概念。可見,生物課本對于初中生的知識基礎建立是重要而關鍵的。生物課本除了將基礎知識進行了詳細地描述、講解,在已經完成更新的生物課本中增加了更具魅力的新章節內容。例如:《科學·技術·社會》、《生物學與文學》、《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科學家的故事》等。就個人而言,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不僅是對生物課本的豐富,更是為教師豐富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生物教師,理應充分、正確地利用課本,為學生設計更為豐富的生物課堂。
(一)描述故事,講解歷史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課本中,根據教學的相關知識,在本章節內容的結束部分增加了些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關于生物學家的研究過程,有的是關于生物學的某種學說。這些故事給教學,給學習帶來的積極意義,取決于生物教師的教學安排及行動。有的教師可能會忽略,可能將作為課外故事讓學生課外自行閱讀,也可能只是在課堂上的草草了之。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忽略了課本拓展知識的意義,也無法調整課堂教學的氛圍。面對這部分的知識教學,教師可以選擇“描述故事,講解歷史”。正是由于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將這部分知識進行描述,根據課本故事,加上教師個人的理解、知識,有能力將這段故事完整而又簡單地向學生描述。當然,課本中故事的記載是否完善,是否還有后繼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及學科發展史,從而了解全面而權威的科學家故事及生物成果的發展。教師的描述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物學的過去、現在及發展,也可以引領、鼓舞學生主動地去收集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增加學生的課后學習興趣。
(二)領略文學,感受生物
何為生物?有生命的物體則稱為生物,當然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特征: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有新陳代謝的特征;有應激性;有生長、發育、生殖的現象;有遺傳和變異特征;適應一定的環境。這就是對生物的定義。由此可以簡單看出,生物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是有程序、有規律、有總結性的。的確,這樣的教學方式更有規律,講究規矩,但是同時也束縛了課堂上的發展。生物知識類似科學性知識,它的準確,它的規范可能給學生帶去更多的感覺是生硬。課堂上的規矩、規律已經對學生的思維、情感造成了一定的束縛,毫無生趣的知識收獲及理解可能會更加影響課堂學習的氛圍。作為生物教師,可以嘗試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讓初中生學會體會生物的情感,從情感上的共鳴去感受生物的存在意義。文學的作用能將生物擬人化,能賦予給生物人的思想,從一種感性、生動的角度記載生物的成長。例如:課本中《寄予植物的情懷》,讓學生通過領略文學感受另一番生物世界,這對于初中生的學習情感、興趣及態度都是有著積極影響作用的。即使是教學生物,作為教師還應借助其他力量調整課堂氛圍,讓生物教學有生命,有靈魂,有意義。
二、學會收獲生活中的“生物”
學習知識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閱歷,當儲備了一定的知識閱歷,才有能力去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因此,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為了生活而學習。對于生物教師而言,教師不僅要看到生物知識的理論性,還要看到生物知識的實用性。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將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才能更好地教導初中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并且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收獲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都與生物知識相關聯,學生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當然還要有積極的思維及敢于質疑的勇氣。例如:溫室效應現象是目前世界關注的話題,根據新聞中專家的講解,他們用詳細的生物學知識解釋了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措施。這就是生活中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方式不同了,是根據實際生活現象進行地反思維教學,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學環境不同了,一個開闊的空間、領域,人們有了言論自由,可以提出個人的觀點。當然,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是大量存在的,可能太多的觀點反而導致了初中生的思想混亂。教師需要及時與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對生活中生物現象或者結論的疑問,通過交流與討論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動向,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物知識體系。生活中的“生物學”還可以幫助初中生記憶知識,理解知識。例如:日常生活中所吃的食物,根據食物的種類,學生可以聯想到其中所含的營養物質,或者該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物質。這就在生活的同時開展了學習活動,通過生活經歷去加深對生物知識的印象,從而真正做到生活與學習的相互促進。
教學活動本應是多姿多彩的,教學方式也是靈活多變的。作為生物教師,要善于抓住知識與生活的特點,并融洽結合,從而為生物課堂的豐富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