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要重視自身修養的提高,以愛心換取愛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科學性和民主性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要發揮教育智慧,提高班級管理品位,創建溫馨、樂觀、向上的優秀班集體,享受班主任工作帶來的職業幸福感。
關鍵詞:自身修養;心中有愛;教育智慧
我們不難發現,但凡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老師都很重視對班主任職業幸福的定位;都很重視自身修養的提高;都很重視提高多方面素質;都很重視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都很重視教育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都很重視對教育細節的有效捕捉;都很重視教育智慧的巧妙滲透;都很更重視對學生心理的積極疏導。
一、為班主任職業幸福定位
我總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班主任,技巧是次要的,態度是主要的。工作熱情對于班主任很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凡中尋找做班主任的職業幸福。
仔細想來,我們的職業幸福來源于做班主任的一份責任、一份尊重、一份依賴、一份滿足、一份感動、一份挑戰、一份成就感、一份創造性。尼采說得好:“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二、心中有愛胸中無私
人人都能成才,只要我們保護學生的靈性,保持一顆童心,真正走進學生的心坎,將自己定位為服務者和教育者,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以真情感化學生,以理智教化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誘導學生,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并因勢利導,給予他們賞識和期待,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1.用愛心去包容學生,用童心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2.用尊重和賞識構建和諧教育。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尊重不等于沒有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3.學會表達你的愛,讓你的學生能懂你。避免出現“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從來沒有感動過”的尷尬局面。
4.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榮辱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道德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激發他們去求真、向善、唯美。
三、用制度和方法規范班級
學生自制能力差,培養他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將“自主、自信、自省、自強”作為本班班訓,策略上主要抓住了一個細則、二項公開、三種制度、四類活動。
《班級量化管理細則》是該班的基本管理策略,《細則》從到校、上課、兩操、課外活動等九個方面量化并細化學生常規,做到事事有制度,時時有規范。全班六個量化團隊在組長的帶領下互相監督、互相評分,每個學生既是被管理者,同時又是管理者。量化管理做到了有章可依,有規可循,起到了獎懲優劣,弘揚正氣,督促后進的作用。
兩公開就是班級日記公開、班務公開。班級日記就是班級的腳印,班級的榮譽與教訓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學生可以通過日記記錄和了解班級狀況和同學思想。班務公開主要通報表揚與批評,它是班級的晴雨表。
三項制度主要是值日班長制度、周評比制度、月表彰制度,三項制度的實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給班級注入了活力。
四類活動主要是搞好讀書活動、藝體活動、實踐活動、主題班會活動,五彩繽紛的活動有益于開啟學生的智慧,激發他們求真、向善、唯美的情感。在我的眼里,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根據每個學生的愛好特點幫助他們制訂了自己的特長發展計劃,依據我的觀點:允許學生暫時沒有特長,但決不允許學生沒有發展空間。
四、發揮教育智慧,提高班級品位
要做好班主任必須勤于思索,善于與時俱進,用教育智慧提高班級品味,觸動學生的靈魂。
1.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尊重、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習慣,從而使他們扶植新我、超越自我。
2.打造富有個性的班級名片,制訂好班名、班歌、班訓。可以找個合適的時間組織學生定時唱那些勵志的班歌,比如《真心英雄》《我的未來不是夢》《從頭再來》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前面的黑板不定期寫一下勵志名言。
3.激活學生的競爭欲望,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的氛圍。
4.因材施教,分層施教。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采用不同策略,根據學情和學生個性制訂不同目標,這個目標既要有一定高度,又要使學生夠得到。
5.學好心理學知識,努力做好心理輔導,積極進行個別交流,做好學生監督工作,給予學生期待。
6.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品味。班主任要塑造學生完美的個性。班主任的思維、行為方式、情感、個性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要求我們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比如理智、冷靜、自信、開朗、豁達、熱情等等。
做一個幸福的班主任,讓我們以感情贏得感情,以道德影響道德,以心靈感受心靈,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娜.讓星星發光[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01.
[2]顧利華.小變革激活班級常規評比[J].班主任之友,2014(10).
作者簡介:劉學麗,女,山東省無棣縣第三實驗學校教師,濱州市名班主任,無棣縣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