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懷
摘 要:著重闡述泉州市南安華僑中學十一年來在助學中育人的探索,集中介紹“拾荒”助學模式的緣起、做法、成效,旨在厘清學校助學工作內涵,建立助學幫困與學校德育融合的長效機制,對日益增多的助學項目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學校德育;經濟困難;捐資助學
一、“拾荒”助學模式應運而生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發[2010]12號)精神,完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切實解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近年來,福建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按照“加大財政投入、經費合理分擔、政策導向明確、多元混合資助、各方責任清晰”的基本原則,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同時,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從制度上解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
隨著國家助學金體系的擴大以及社會重教興學風氣的濃厚,助學項目日益增多。但因對助學內涵理解不到位,助學行為的育人功能不足。學校助學行動不應只有經濟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功能。所以,我校堅持十幾年“拾荒”助學。其意義有四點:
1.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根據人的道德發展規律,德育要達到三個層次的目標,包括:(1)認知層次,即認識和了解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內心產生認可;(2)情感層次,即在認知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愉悅和幸福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意識和責任感;(3)實踐層次,就是將意識轉化為具體行為,并形成習慣。“拾荒”助學,人人可為,舉手之勞獻愛心,細微之處促使全校學生知行統一。
2.“拾荒”助學的受助人也是獻愛心人,他們從積極勞動成果中受益,從而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促進他們在“他助—自助—助他”中轉化。
3.調動全校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將勞動最光榮、綠色環保、感恩博愛等道德意識轉化為全校學生的內在需要,內化為道德認知,形成良好的文化遷移擴散效應。
4.從輸血型向造血型助學模式拓展。原有的“輸血型”助學模式需要加強資金的不斷投入,“拾荒”行動,挖掘了學校現有資源,從外援式依賴到自救自助模式的補充。
二、“拾荒”助學模式推新篇
南安華僑中學始終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圍繞學校工作重心,充分表達學生的利益訴求,探索出具有僑中特色的“拾荒”助學模式及升華助學內涵,從幫助學生經濟濟困到促進其成長成才,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特色助學幫困育人體系。
1.“有責”,同心同德同行共“筑夢”。2003年起,學校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體系取得的成效,大膽創新將助學工作主陣地建設在學生當中,依托學生會希望工程部,全校學生參與開展助學活動。希望工程部扎實推進“學校指導、學生主導、全員參與、自我管理”的工作機制,主要負責帶領、宣傳、組織全校各個班級回收廢紙、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及時做好匯總登記工作,組織愛心義賣活動,妥善管理資金收入,以用于學校的愛心助學活動,幫助更多的困難學子。
2.“有愛”,同心同德同行共“追夢”。記得開展工作的初期,并不是非常順利,希望工程部部門成員上上下下都經歷過身心的煎熬。不少學生對這項工作都非常不解,投來異樣的目光,一些初中生更是直呼這個部門是“撿破爛”的,不配合工作。部門成員都勇敢地面對這些困難,耐心地為他們講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明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感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教室、走廊、樓梯、草坪、操場等,現場進行回收,堅持做到“不放棄任何一個角落,不放棄任何一段時間。”通過廣泛宣傳與發動,越來越多的學生拋棄了偏見,也投身到為同學服務的行列中來,愛心隊伍不斷壯大。現如今,新一屆希望工程部的學生干部共有六十余人次,全校3000多名學生都是這項愛心助學活動的成員,將回收物品作為每日的必修課,班級之間爭先恐后,校園環境更加整潔。
各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內回收廢紙、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累積到一定量時,以班級為單位,匯總在回收袋里,繳交學生會希望工程部。希望工程部安排專職人員值班,工作包含登記各班級繳交的數量,對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把塑料瓶的瓶蓋一個一個擰下來,瓶蓋可以分開賣,一斤一塊錢;接著稱重量,壓縮瓶子、罐子,捆扎廢紙等。定期評選周“回收工作先進班級”,表彰周“回收工作突出貢獻個人”。利用星期一升旗儀式集會上給予表彰,并作為每周文明班級評選的重要指標之一。回收達到一定數量時,部門會聯系專門回收站進行義賣,與回收站工作人員砍價格,打心理戰,為的是多累積一分收獲,多幫助一名同學。所籌資金由愛心助學機構進行專項管理,用于學校的愛心助學活動。
3.“有為”,同心同德同行共“圓夢”。2007年12月,南安華僑中學正式啟動實施“12.22”愛心助學工程,把每年的12月份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二定為“愛心助學”日。當天學校舉行專門的捐款儀式,將一學年來的師生愛心捐款、“拾荒”義賣資金統一匯總,張榜公示。事先對全校困難學生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每學期選擇60名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生,將所籌的愛心善款分發到困難學生手中。每學期分發1次,每人次500元。其中的助學資金很大一部分是回收廢品所得,此外還有廣大師生、校董、校友、僑親的捐資,至今已幕捐助學款五十多萬元,幫助四百多位學生圓夢,渡過生活難關,順利完成學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4.“有源”,同心同德同行共“展夢”。為了更好地總結推廣“拾荒”助學工作體系,在助學實踐中有效滲透德育,實現感恩互助精神的薪火相傳,發揮愛心助學循環效應。學校德育課題領導小組,總結提煉包括拾荒助學在內的學生自主管理工作,編制撰寫了《青春的起點》校本課程,作為高一、初一入學必修課。在當前全社會上下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中,我校“拾荒助學”模式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觀的有效實踐。幫扶互助的友善風氣流轉和傳遞的是溫情與愛心,能消除隔閡、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風。通過榜樣的教育、示范、引領,團結帶領更多的善心人士加入到愛心助學隊伍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奮進。
三、“拾荒”助學模式見成效
南安華僑中學“拾荒“助學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成效顯著,取了助困與育人的雙豐收,校園文化建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1.助學濟困,寒門學子圓夢。學校每學年都會有60余名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拾荒”助學特殊通道獲得資助,也喚起貧困生自我意識之覺醒,使之覺察和重塑個體尊嚴且關切自我價值之實現,激發貧困生的創造性潛能,發揮其助學自助的主觀能動性,從解決貧困生困難轉向幫助其自我發展,培養在逆境中成長的良好品質。迄今為止,在資助的幾百位學生中有72.8%的學生考上重點大學,其余的也均就讀于本科院校,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頗有建樹。
2.特色助學顯活力,學校德育創品牌。南安華僑中學愛心“拾荒”助學工程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效載體,是培養棟梁之才的希望工程,已成為學校德育發展的長效工作,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也有更多的僑親、校董、校友、社會賢達加入到這支愛心助學隊伍中。因表現突出,2013年學生會希望工程部獲評泉州市中小學“百佳學生社團”,《中國德育報》《福建日報》《泉州晚報》《海峽都市報》、泉州電視臺、南安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華僑中學“拾荒”助學模式進行了大篇幅的采訪報道,多家網站轉載“拾荒”助學模式,有效助推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僑中品牌工程。
3.烏鳥反哺思恩情,引鳳歸蘭風聲起。在校受資助的學子十分懂得感恩,也自覺投身到這個“愛心行列”中來,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公益活動,在學校、班級、師生中自覺形成氛圍,并帶動更多的人參加回收工作,用實際行動反饋他人的幫助,幫助更多的人圓夢。我們更欣喜地看到此項特色助學模式猶如一潭活水,為學校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大批受資助的對象在事業成功之時,不忘回饋母校,慷慨解囊,辦學興教,親手傳遞著愛心接力棒,或成立獎教基金,或捐資助力校安工程建設,為學校的發展添磚加瓦。我校2003屆高中畢業生許鵬國先生,少年英俊事業有成,設立鵬國專項基金,每年資助20名高考優秀生,每人3000元,該資助項目已頒發第3年。三年來,校友捐款2300多萬元,完成校安工程新建校房11900平方米,設立1000萬獎教助學基金。
學校一切工作以育人為中心,學校德育工作是個紛繁的系統工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從細微處入手,找準切入點,持之以恒,必定會有收獲。活動不怕小,活動求實效。我們身處社會變革時代,學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愛在路上,我校德育工作也在路上,愿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胡勉強,鄧樹勇,胡勉裕.我校學生勤工助學的現狀及助學模式優化的探討[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1(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