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甫
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教材編寫和語文教學都忽視了書法教學,也忽略了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作為傳統優秀文化代表的書法藝術應該回歸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傳承文化精粹,提高書寫技能。
關鍵詞:書法;文學藝術;道德品質
語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意義也不同。從教學的角度看,小學階段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文字作為語言的載體,認識和書寫是學習語文的入門法寶。到初中以后,可以把語文理解為語言和文學,因為在教材編寫中,已由簡單的識字、識句開始涉獵文學藝術。拼音、文字和病句在全國各地的考試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極小。古詩文名句、閱讀理解、寫作三項內容幾乎占據整個中考的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這樣安排無疑是由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的。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就帶上了濃重的功利色彩。在教材編寫和教師教學中,重心都放在知識的積累、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及寫作能力的提高幾方面,而作為語言載體的漢字書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卻被忽視了。
2015年1月31日,中國臺灣嘉義縣立中埔國民中學、鹿草國民中學、嘉新國民中學的8名學生和31位臺灣各地教師到筆者所在學校參觀交流。在參觀到“國學館”時,看到室內陳設的文房四寶,臺灣的這些中學生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場提筆揮毫。其對書法的熱愛和漂亮的字體震撼了現場的很多人,同時也引發筆者的思考。過去的語文教學,從小學到初中都有寫字課,尤其是小學時期的描紅帖,學生入學時就開始學習規范書寫,到初中畢業,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一手好字。新課程改革下,小學不再設立寫字課,將寫字任務完全交給語文老師。而老師也出于“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生書寫硬筆字。學生完全不知道毛筆是什么。到中學后語文教材(人教版)只有在“附錄”中少量涉及臨摹、欣賞書法。同樣沒有開設寫字課。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大部分都不會講解“附錄”部分的內容。至此,學生連基本的毛筆的執筆方法都不會,何來臨摹和欣賞書法。同樣在中華文化的浸潤下,臺灣在小學、初中尤其重視寫字和書法,而其他各省的教育卻把這項內容置于邊沿。用雷衛東老師的話說,“語文課對字的要求嚴重缺失”。這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審視的。
從語文教學本身的價值而言,漢字書寫也是不容忽視的。目前有很多語文老師都發現了這個問題,也紛紛借文章倡導重視書法教育。筆者從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體會到,書法不僅僅是寫好一筆字,其在語文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
首先,書法藝術可以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孔暉老師認為:“中國書法是線條優美,形體結構和書寫技巧獨特的藝術,是中國至高至深的傳統文化,代表著中國藝術的核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書法藝術瑰寶,這是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更有內涵。同時,在藝術的感染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文學藝術的精華。
其次,書法教學有利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過去的應試教育,把語文教學完全功利化。一味追求考試成績,忽視了書法在語文考試中潛在的價值,也忽視了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今天倡導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書法教學就是很好的切入點。開展書法教學,使學生在書法藝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最好的
傳承。
再次,書法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要練習書法,就得學會讀帖、臨帖,就得學習名家的作品。在解讀名家作品的同時,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這樣基礎上的語文學習就會變得
深刻。
最后,漂亮的書寫有利于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脫穎而出。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無論如何改革,選拔人才終究離不開考試。就貴州的中考語文來看,閱讀理解和作文在110分左右。中考試卷多是以地、州、市為單位集中改卷。由于試卷數量多,改卷老師不可能像考古學家一樣慢慢考證學生書寫不規范的漢字。這時候,一手漂亮的字總是容易打動老師。閱讀理解的答案都不是固定的,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評分權利掌握在閱卷老師手中。作文就更不用說,干凈整潔的卷面,漂亮的字體最容易引發老師的好感。對于這樣的答卷,老師的評分總是會無形中提高。哪怕是一分也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總之,書法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得到繼承和發揚,應該回歸語文教學中。寫一手好字就是對民族文化傳承最好的詮釋。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有必要將書法作為一門課程很好地開發和實踐,使學生更加富有內涵,品德更高尚,更具有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蘇小妹.淺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書法教育[J].中國教師教學論壇,2013(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