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茹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對中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礎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遵循者和實踐者。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滲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的沐浴下健康成長。因此,作為一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參與其中,根據課堂教學實踐,談一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學思想品德課中的滲透。
一、深挖教學目標,強化學科導向,有的放矢地滲透
思想品德課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僅展現了對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而且也包含了對學生思想現狀了解后所制訂出來的目標。因此,初中思想品德這一學科要正確把握課程的性質,引導初中生在生活中認識自我,處理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觀目標。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緊緊圍繞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展開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明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任務,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青少年的頭腦,讓青少年立志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通過學科知識的講授,幫助學生學習和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二、把握時代脈搏,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性和指導性,教師要引導和滲透到教育和學習的每個環節。新課標也指出“時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把握好時代脈搏,做一個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的有心人,隨時隨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現實需要的,也是能夠實現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搜集了解這些時政和熱點話題,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這些時政熱點話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如,在教授九年級“國情教育篇”中,走科教興國之路時應把“國家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和課本費”的時政熱點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國家不僅從法律上還從物質上保障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現在很多省制定了異地高考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些利民政策和保障民生舉措的實施,正是國家實踐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同時也是富強、公平、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又如,在講“公民與他人的關系篇”中,在處理自己與朋友、家人、同學、他人的關系時應注重示范引領,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學習全國優秀紀檢干部楷模王海洋、“媽媽老師”盤曉紅、全國道德模范郭明義等人的事跡。這些先進典型人物崇德重義、向上向善、誠信敬業的言行舉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解讀和生動詮釋,可以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價值觀,從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
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途徑與方式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校園內學校櫥窗欄內的時政剪報、黑板報,升國旗儀式的廣播講話等都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組織學生開展環境保護、關注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各類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把握住時代脈搏,以靈活多樣的形式踐行愛國、文明、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開展合作探究,注重學生實踐
教學中結合思想品德教材的相關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興趣出發,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走訪、查閱文獻、上網等方法,進行探究,并要求學生提出可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例如,在講授“共同理想、共同使命”時,要求學生調查我國取得的成就及在環境科技、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我國的“全面小康”和“總體小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構想,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一方面完成了要學習的目標,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活動認識到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發展,不知不覺地滲透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課堂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課堂教育中。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中學德育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努力培養遵紀守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參考文獻:
巨海霞.怎樣提高中學思想品德課實教[J].科技信息,2009(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