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春明
摘 要:如何強化化學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化學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課程資源,已成為化學課程深入推進的問題。從網絡和圖書室資源、家庭資源、環保資源、自制教具資源、生成性資源五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新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因此,化學課程的改革,為教師對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渠道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課程資源;圖書資源;家庭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網絡、圖書室資源
網絡資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傳播快、智能化、開放化和多媒體的特點,是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無法替代的。在科學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有些疑問連教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原子結構”時,讓學生提前到網上搜集湯姆遜、盧瑟福等科學家對原子結構認識的觀點與缺陷;學習“碳的單質”時,讓學生從網絡上查找C60的性質和用途等。
二、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中提出:要善于發掘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學習素材。所以在剛學化學時,要鼓勵學生參與家庭中各方面的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讓學生在父母允許的情況下,收集一些家中常見的化學物質,并用索引卡記下每件物品的名字(包括商標)及所屬類別(或采集的地點)。如:(1)常用金屬;(2)廚房中的用品;(3)食品包裝袋或藥品包裝盒;(4)收集石子、蛋殼、石灰(或包裝中的干燥劑)(5)藥品:雙氧水等;(6)收集一些小玻璃瓶、塑料瓶、硬紙片等。然后將這些物品分類,給各種物質起個化學名字等。
再如,在學完指示劑后,讓學生探究身邊植物的花(如月季花、石榴花、美人蕉花、棉花花)、莖(如紅心蘿卜)、葉(如紫卷心菜)、果皮(如紫葡萄皮、黑豆皮)等,它們遇酸堿是否也能變色?哪些可以作為酸堿指示劑?請親自在家里動手做一做。
這樣通過課內與家里互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真正體會到從生活走進化學的理念,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能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拓展化學的課程資源。
三、開發和利用環保資源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隨之所產生的垃圾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且種類也越來越多。可以讓學生觀察記錄家庭、街道、市場等垃圾的來源、種類、數量,分析其危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垃圾處理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垃圾的再利用,讓學生明白自己也能為處理垃圾、保護環境做出貢獻。在學生中確立垃圾回收、污水處理、綠色環保、廢物再利用等環保主題,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身邊的環保資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開發和利用自制教具資源
有時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方法也不一定能達到教學目的,或者教材要求的實驗材料,儀器室沒有,使實驗無法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鼓勵自己和學生尋找身邊的廢舊物品,代替實驗材料,改進實驗,這樣有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如,《自制電解水器探究水的組成》,具體操作:第一步,取兩只小試管,在酒精噴燈上將試管口燒至紅軟內縮,放在石棉網上晾涼,就制成了兩只縮口試管(在實驗時,當試管內裝滿溶液倒過來時,試管內的液體不會流出來)。第二步,在橡皮塞上插上兩只大鐵釘作為電極,取一個塑料飲料瓶剪去瓶身的三分之二,在瓶口上塞上塞子,再在釘子上接上導線,就做成了一個電解水器。第三步,電源可用6伏手機充電器代替。第四步,用8%的氫氧化鈉溶液或8%的碳酸鈉溶液作電解液。這個實驗學生在家里也能完成。
五、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資源
化學課堂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成資源,如化學實驗的失敗、學生的疑問、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差異、教師的失誤,這些都是最生動、最真實、最有價值的生成性課程資源。一次上實驗課時,我不小心讓導管把手指弄破了,當時血一滴一滴不停地流了出來。
我當時就說:“同學們,你們以后做實驗時一定要規范和小心,否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后來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這件事對他影響很深,且表決心以后要養成良好的實驗和學習的習慣。可見,生成性課程資源如果能夠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其與學生一起進入教學過程,可以大大開拓我們化學課程資源的領域,
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03).
[2]張廣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