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一、解讀初中語文新課程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分析現狀
我們積極進行課改,但是在已有的教學習慣和考試制度的壓力下,不少課堂還是習慣老師講什么,要求學生聽什么,記什么,完成什么作業。教師拿著考卷教學生的現象很多,學生沒有自主充分閱讀、自主探究的時間,因此難以形成探究思維、創造的能力,他們囿于三年程式化的訓練,越來越感到枯燥,閱讀能力得不到顯著提高。大部分學生被動學習。優生習慣不加深思,搶著說;中間生習慣跟著老師轉,聽優生的聲音;學困生越來越茫然無助。這種教育方式極不利于各層次學生的發展。
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1.看教師編制的自學指導書,是否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質疑、思考、探究,學生在預習中是否生成個性化問題。
2.看課堂診斷學習,看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問題,由老師認為講什么轉變為學生需要老師講什么。
3.看是否凸顯小組合作交流,有組織,有分工,有評價,解決問題,生成問題。
4.看教師設置展講的問題,看師生評價能否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四、圍繞高效課堂和個性化學習,從語文新授課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對課堂進行觀察。對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理性反思
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信念品質和自主意識的缺失,繁重的作業造成的快餐式的學習習慣和方式。而這正是我們要突破的問題。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特別是課堂上的學習方式是我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由此明確聽課觀察記錄點:
●通過學生學習診斷或預習單看自主學習成果,了解差異
●觀察討論交流環節,傾聽學生發言,觀察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課堂行為
◆觀察學科長的組織作用
◆觀察小組成員是否積極參與、發言人具體的表述、聽者的專注度,記錄小組討論學習情況,包括聲音的適度,發言的規范,舉止的大方,語言表述的優劣、完整性、準確度、深度。
◆看教師的指導作用
●記錄展講環節
◆學生展講聲音是否洪亮,思路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明白,板書如何,是否生成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評價。
◆看教師能否智慧導學,引發學生思考、質疑、追問、補充,直到問題深入解決對語文新授課教學模式的充分思考。
新課程標準提到學習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應深入和以更豐富的形態存在于語文課堂和學生的學習中。而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合作交流和教師點撥應是課堂的主旋律。自主預習是課堂學習的保障。
1.預習
教師在課前下發自學指導書,指導學生預習:
(1)明確預習的方法,借助字典、詞典來解決字、詞障礙,掌握必備知識。
(2)運用圈點讀書法加深對有關知識的認識,獨立感知并初步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寫預習筆記的方法對有關知識加以歸納、整理等。
(注:自學指導書的內容設計需根據教材特點進行調整,力求突出基礎知識和舊知的鞏固和運用,在難易度、深度上引導學生質疑。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效的方法點撥,能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引導學生圍繞訓練重點,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談自己的閱讀體驗。設置“問題”一欄,方便學生積累預習中的疑問,為課堂合作學習準備,同時利于老師了解學情。自學指導更應該是一種學習品質和習慣的養成。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習慣可以取代課前指導書直接呈現在書本上。)
2.合作學習
通過生生、師生雙方信息的交流、反饋,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突破難點、準確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共同發展的目的。
(1)合作互助
①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學時遇到的問題,仍解決不了的做好標記。
②教師巡視,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個別問題并發現共性的問題,以便集中講解,將學習內容引向深入。
(2)展講
小組合作后針對重點內容組織進行學生間的對話交流。結合板書展示、使用自學指導書展示、口述展示。如何確定展講內容,教師要根據文本和學情預設、生成問題。
3.點撥評價
針對小組學習中普遍性的問題和展講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及時進行點撥評議,促使學生認識過程的完成。并對重點語段進行點撥講解,將學生在討論中的一些模糊認識明確化,幫助學生排難解惑,加深理解。
模式不能成為一種束縛,語文的特點注定她“情”不得已,忽視了語文的情感熏陶,文字也就失去了魅力。學生的讀、說、品應是貫穿課堂的最美聲音。
對課堂教學深入的思考和來自教師日常教學實踐的可貴經驗促使我們自身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思想。
參考文獻:
陳利平.初中語文課堂學生個性化教育的實踐與探究[J].新校園:理論版,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