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 要:傳統的課外作業,一般布置固定的題目,不管學生學習層次,使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養成抄襲、應付的陋習。新課程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在此理念指導下對農村中學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關鍵詞:作業布置;評價;展評
參加教學工作已經二十個年頭了,一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我經常會因學生作業的布置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學的最初幾年,一直采用傳統的作業布置模式,即布置固定的題目,不管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統一作業題目,結果養成了學生抄襲的陋習,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業也失去了興趣,影響了歷史學科的教學效果。眾所周知,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新課程下,如何有效地布置作業,讓作業更科學、更全面,能客觀地檢測出課堂教學的效果呢?近十年來,我嘗試進行分層布置作業,已經送走三批學生(今年大學畢業的學生是第一批實驗班),效果較為理想,下面就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讓學生自己出題
既然給學生布置相同的題目,學生不是抄襲就是不做,那就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聽課效果自己出題,設想是在出題考別人,并且同學之間開展競賽,比比誰的題目設計水平高,證明誰上課認真聽講了。同時規定,班內不能出現兩本相同的作業,否則就認定為抄襲。當然,在提出以上要求時老師要設置誘惑:“只要課上你認真聽講了,參考平時學習資料和試題的出題方式,一定能設計出令老師滿意的題目,幾周后,你就可以考同學,半個學期下來,自己就可以出試題,到那時還怕老師出題考你嗎?你已經是一位小歷史老師了!”有了這樣的激勵,學生做作業的勁頭超出想象。
二、分層布置作業
新課標認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有它的特殊性,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同時特殊性也意味著差異性,學生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也不同,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內容、任務的學習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時間及所需要的幫助不同。雖然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作業題目,但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于優等生,可以不限制題型,不限制數量,讓他們的才智得以發揮;對于中等生,要夯實基礎知識、加強基本訓練這一環,鼓勵他們盡其所能;對于平時作業有困難、經常要在別人幫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襲他人作業)的學生,則可布置一些通過翻書就能找到答案、依樣畫葫蘆的題目讓他們做,以便他們熟悉最基本的知識。
三、強化評價與激勵
評價語言要準確。虛情假意、言不由衷、言過其實是目前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主要問題之一。不管學生對不對,一個統一模式。這種言不由衷的評價不僅不會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導致許多負面效應。評價的語言應準確得體,符合學生實際,有較強的針對性,不能隨意打擊,也不能夸大其詞。教師的評價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對基礎差的學生,評價應重在鼓勵。對基礎好的學生,評價要重在激勵。學生普遍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學困生更是如此。教師一定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加強感情投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內心奮發進取的火花,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四、組織展評與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正確書寫規范字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作業書寫水平,也為了讓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如何根據聽課效果合理地自行設計作業,經常組織作業展評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展評作業的選取可分優、中、差三個檔次,這樣可以起到讓學困生學習中等生,而中等生向優等生學習的梯度作用,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我在布置歷史作業方式上的一些探索和總結,而且經過實踐檢驗,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一些改變,也帶來了實質上的變革:它使學生由被動抄襲變為主動思考,煥發了學生對作業的熱情。當然作業形式不能太局限,還可以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課后作業,如辦歷史小報、角色扮演、寫小論文等等。教學中采用分層布置作業,既是老師尊重學生的體現,又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又創設性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培養了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主動參與的動手、動腦能力,真正給予孩子們一片自由的天空。
參考文獻:
江衛巧.淺談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與設計原則[J].新課程研究,2010(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