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聰
現行版本的高中歷史教材已使用多年,各種版本也都歷經幾次修改,但因囿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版)》的限制,無論哪一版本,都只能采用“模塊”加“專題”的形式編寫。這與之前幾十年各個時期歷史教材按照時間、國別編排的體系完全不同,這種編寫體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與初中歷史教材的重復,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性、規律性的了解與掌握。然而也正是這樣的編寫形式,決定了每一本教材、每一個專題、每一部分都只能專注于陳述史論,闡述所謂的歷史規律,從而使教材內容嚴重缺乏史實,干燥乏味,說服力不強。這種論而說道有余,史料、史據缺失,不僅導致學生閱讀理解困難,還使得整本教材了無生氣,毫無趣味可言。這樣的情況,與歷史知識本應該血肉豐滿,歷史人物層出不窮,歷史事件精彩紛呈、大相徑庭。
史論應該來源于歷史真實的感悟,歷史規律和歷史本質應該得之于對歷史現象、客觀史實的解讀與總結,這樣的教材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如果整本教材只是不斷地描寫規律性認識、總結性評論,給人的感覺往往只是編寫者在闡述自己的主觀性認識,而不是客觀性的結論。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和求真的科學精神沒有好處,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純粹就是說教,學生也難以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聽、學也就沒有了主動性。其結果就是學生既不愿意記,想記住也難記住,即使記住了也是別人的思想。例如,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高中教材講述的關于20世紀上半時期的所有世界史知識中,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并對許多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兩次世界大戰基本沒有任何講述,這對于學生理解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和一些社會文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對學生了解世界形勢的幾次變化和重要大國的實力消長演變造成了很大困難。再比如,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三個歷史階段既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也是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然而,高中歷史教材對于這三段歷史時期中體現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史實——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沒有任何論述,在講相關模塊的知識時,都嚴格根據課程標準,僅僅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情況(如宋元時期),對于這些歷史時期,缺少了民族關系和民族關系演變,學生在學習時又怎么能夠把握每個歷史階段的全面特征呢?
作為實現學生學習目標的重要工具,現行高中歷史課本與教學實際的要求既然有這樣的差距,就要求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課堂上一定要適當補充和豐富必要的歷史現象。同時借助這個過程,教師還要在課堂上把因模塊化編寫而人為割裂了的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聯系串聯起來,讓歷史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完整性體驗和整體性感悟。使用現行教材兩輪多以來,我有了一些粗淺的感受。下面,就高中教師如何加強歷史現象教學談一些個人認識與體會,試提出一些原則步驟。
首先,教師在教學每一模塊的每一專題前,都要研究、對比初高中相應的知識內容,做出對初中相關知識內容的取舍。初中教材內容基本以論述歷史現象為主,教師先選取對分析和理解高中相應史論內容有益、能起作用的史實,之后,再根據高中新課標要求,針對每一部分內容的相關史論,思考已從初中教材選取的內容還需要講清哪些背景、補充什么過程、豐滿哪些人物和史實,才能恰好得出課標所要得出的結論。這里,多數教師常犯一個錯誤,不管是否需要,都按照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背景詳解詳細過程、結果、影響等老一套的教學模式,在一些新課標并無要求的教學內容上枉費了不少精力。
其次,教師課前準備時還需把高中各個必修模塊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將三本必修教材一起翻開備課,把相關的知識拼接在一起,對三個必修部分的相應內容做有機整合,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以模塊為架構、以專題為基本單元的課程體系,在知識的處理上較為靈活,選擇性較為明顯,便于探究活動的展開。但這種課程體系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如缺乏對古羅馬商品經濟發展的了解,就無法理解羅馬法(政治史)興盛的原因,也無法理解羅馬法的基本特點;不了解20世紀前后的中國政治、經濟的變化,也就無法理解三民主義(思想文化史)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等。因此,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為因果,這是由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的。一切社會革命(政治史),無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史)發展的結果;一切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進步、創新,無不是對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任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都共處于一個社會統一體中。教學時,將三部分歷史現象綜合考察,才能深化對歷史現象的認識。課堂上,教師經過對相關歷史現象的分析、綜合、概括,將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來,作為最基本的史實論據,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確支持該結論的基本理論和史實依據,這樣的課堂,才是史論結合的精彩呈現。
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史論之間關系的一致性,不能互相矛盾。歷史現象的運用和理論的分析認識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完整和統一的表述,避免簡單地羅列史實或者空發議論。運用的史料既要能夠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提高能力,啟迪思維,還要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要從史實中引出理論,引導學生對典型史實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綜合,使學生懂得理論的來龍去脈。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史與論的有機結合,這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問題,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史論結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視,方法上深入探索,實踐中下大力氣,摸索加強史論結合的有效教學途徑,才能夠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把歷史教學引入一個新的境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倪梁康.歷史現象學與歷史主義[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