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帥
摘 要:隨著音樂教學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教學體系與方式也在不斷得到完善,音樂聆聽教學作為中學音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應該對其有一個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這三個層面著手,并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中學音樂聆聽教學從不同學段、教學過程和聆聽過程進行相關論證。
關鍵詞:心理;聆聽教學;中學音樂;個人素質
中學音樂聆聽教學法有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分別有各自的特點,這也就要求中學音樂教師要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案,做到因材施教,獲得音樂教學的最好效果。
一、課程學段策略層面
首先,因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生理素質以及心理智力水平的差
異,在音樂聆聽教學中我們應該區分不同階段進行探討。其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心理特性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兩極趨勢,因此,我
們可以考慮在教學框架安排上把授課內容分為高低兩個學習階段。最后,在音樂聆聽教學中,我認為應當從三方面著手。
1.聯系生活經驗,培養聆聽習慣
音樂給人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聆聽意識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能力,還要培養其聆聽音樂的習慣。例如,在聽音樂前要反復強調“聽音樂時要安靜”或“音樂是靠耳朵聆聽的,所以,我們要保持安靜,你不安靜聽它就溜走了”等語言,如此反復強調,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形成一種聽音樂時要安靜的意識。
黑格爾曾經說:“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音樂亦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情緒的起伏都與音樂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而在音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聆聽的音樂更貼近他們自身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往積極的層面上引導,繼而培養學生聆聽的興趣與習慣。例如,在季節變換時聆聽不同季節特征的曲目,春暖花開時多聽描寫春天的音樂,秋涼落葉時多聽描寫秋天的音樂,這樣會有效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所描繪的內容。
2.語言文字描述,視覺圖形輔助
相對于學生在低學段對聆聽習慣的培養,中學段的音樂聆聽教學則應往更深的層面挖掘,如對聆聽的表達。教學研究結果表明,四年級以上的學生開始傾向于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此,我們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語言方面的表達項目,迎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適當地減少在肢體上的表現環節,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聆聽能力,又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此外,單一的語言因素也并不足以支撐起整個教學過程,我
們需要結合視覺性因素作一個輔助。因為在心理學上,人的認知系統是復雜的,感情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理智,這樣的過程就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例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應適當地加入一些更抽象的元素,借此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提高其音樂聆聽能力。
3.聯系音樂經驗,理性分析涉入
音樂聆聽其實就是經驗性總結。學生在中學階段相比以前已經具備更加豐富的學習經驗,其在音樂聆聽方面的能力會更加成熟,對此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經驗,讓他們多去嘗試,并通過自身的感悟來總結經驗,這樣做不僅能開闊學生在音樂聆聽上的視野,更能提高他們的聆聽能力。而學生所處的學段越高,其相應的理性分析能力則會越高,掌握了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生的教學計劃。
二、教學過程策略層面
1.教學前——了解音樂經驗:背透音樂作品
很多時候,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我們對音樂背景的了解,在教學之前我們不僅要對學生有充分的認識,更需要對我們所選取的音樂作品作一個徹底的了解,只有前期準備充足,我們才能確保自己選擇的音樂教學是適合學生的,同時也只有在我們對教學內容上有一個通透的解析后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心應手。
2.教學中——教學導入:教師語言
正如音樂的傳播離不開物質載體,知識的傳授也離不開教學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正確的教學流程,確保教學的可行性。一般的教學途徑我們可以在宏觀上概括為:課題切入—音樂賞析—情感體會—重聽音樂—思維發散—再聽音樂—強化提升—歸納總結。在這樣一個基本的模式下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一個靈活的調整,進而尋求創新。其中,教師的導入環節是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及興趣的一個關鍵所在,通過運用優美的文字以及生動的案例,既調動了大家的思維,又確保了課堂上的教學方向,在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引后,課堂效率便能大大提高。而教師語言在運動上雖說不能夠太過死板,但是有幾點規律還是我們必須要遵循的,首先,教師語言一定要有積極意義。其次,教師語言必須要有引導性。最后,教師語言一定要生動簡潔。此外,我們還要防止給予學生過多的批評或表揚,盡可能地保持情緒上的平衡。
3.教學后——教學反思:音樂作業
在完成了教學工作后,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做一個反思,考量一下自己在課前所制訂的目標有無達到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此外,對于自身的教學優點我們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只有在不斷地總結與加強中,我們才能不斷地完善以及提升自我。
而音樂作業作為學生在課后的一個拓展延伸更擔負起了課外教授學生的重任。但作業并不應該增加學生的業余負擔,而是旨在增強其對學習的興趣,如課后一些小調查或者分享等此類交流互動型的方式都是可行的。
三、聆聽過程策略層面
1.聆聽之前——形成聆聽期待
在對音樂聆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我們便能夠擁有一項自我調整的能力,具體可體現為對音樂聆聽的一個預判性。如,在音樂播放前自己內心的一個期盼狀態,音樂教育家修海林認為影響期盼狀態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審美主題形成的定式心理與既定期待視野。二是審美客觀的標題、介紹以及有關作曲家生平、創作意圖、作品評價及演奏家風格、特點介紹的信息導向等形成的心理暗示。”這種期待都是我們在音樂聆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從另一個角度看,聆聽的期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音樂聆聽這一過程的質量。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音樂聆聽期待相關能力的培養。
2.聆聽之中——聆聽引導圖示
在音樂聆聽過程中,因為聲音的敏感性,學生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跟不上教學的步伐,其正是因為音樂的虛幻型以及消失性,對此我們可以通過音樂聆聽引導圖來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音樂片段的旋律走向和音樂整體發展脈絡,都可以通過圖示來加以說明:
■
■
而構建音樂聆聽引導圖必須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吸引并引導學生在音樂聽覺上的注意力,然后是流露出學生在音樂上的感情思想,最后則是表現出音樂的組成要素。這三點便是我們設計聆聽引導圖示的基本目的。
3.聆聽之后——音樂“翻譯”語言模式
語言與音樂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微妙的,音樂始于語言而又升華于語言。他們兩者之間既有相似又有區別,而在語言教學中我們的表達需要的是描述性而非解釋性。音樂作為抽象的語言,他是能夠被我們所理解的,但因為其獨特性我們卻無法詳盡地對其進行闡釋。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明白音樂聆聽這樣一個過程是主觀性極強的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看法與感受,但是在此層面上我們也要確保整體的體會是基于一個預定的范圍的。因為在音樂聆聽過程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本質,這一層面是最基本的音樂主調部分,而另一個層面則是自身情感的一個延伸與體會。只有正確地區別音樂與語言兩者間的關系,我們才能在聆聽之后將自身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音樂聆聽相比被動性教學更偏向于主動性思考,它不僅是音樂創造者客觀的主題表達,更是聆聽者主觀的生活感受。此外,因其自身具有不同的層次性特點,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素質特征來進行音樂聆聽教學是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
參考文獻:
[1]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吳躍躍.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4]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2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