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華
如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是眾多語文教師一直潛心探索、孜孜以求的課題。根據個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
體會。
一、課堂上不讓任何一位學生有偷懶的機會
課堂上有學生玩、做小動作、開小差,是因為教師給了他們偷懶的機會。每堂課,每位學生都有45分鐘學習的權利,教師應讓每位學生有45分鐘的收獲,切勿因為少數甚至是多數學生的學習而浪費其他任何一位學生的學習時間,剝奪其應有的收獲。如果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具有珍惜每位學生的每分鐘的思想,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面向全體學生,也就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
要想做到課堂上不浪費任何一位學生的一分鐘,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好備課這一環節的工作,從教學設計上下工夫,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現狀,在課堂上留意每位學生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生活即教育“巨浪回瀾”》一文中曾寫道:“教師上課要注意每個學生的眼睛,因為眼睛告訴我們學生是否在全神貫注,倘若神情恍惚、心不在焉的話,學生的眼睛可以反饋給我們。”這句話老師都懂得,只不過在具體的對待上缺乏行動而已。其實很容易做,在留意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同時,及時地將不同類型的作業讓不同的學生完成,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差距。一旦全體學生都能按質按量地完成45分鐘的學習任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課堂效率提高了。
二、教師要少講,教師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是知識的規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教師能講得完嗎?教師講得那么多,學生一節課里能記得住嗎?就算學生能記得住,學生得到的又是什么呢?這一連串的問題,不能不使我們每位教師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要少講,即使需要講的也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講,讓學生動起來,用體育教師的行話來說就是:“學生在課內要有大量運動,而且要有高質量的大運動量。”中學時期正是學生最有活力、最敏感、最會思考的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教師只要控制住課堂,把絕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自己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效率。
教師講的是學習方法,是知識的規律。對學生來說,教師僅僅是多讀了幾年或者幾十年書而已,早“得道”罷了,屬于教師自己的僅是經驗、學習方法、知識的規律,教師將這些教給學生就是傾囊相授,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還逐漸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
三、利用網絡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創造性
巴金說過:“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變得更好。”但是長期以來,語文課上的文學教育難以讓學生受到熏陶。因為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悟”,只能靠老師一灌到底。有關專家尖銳地指出,語文教學中的被動學習是學生倦怠的主要原因,傳統的“一言堂”語文課,較多關注作品外的知識點,文學本身的信息量很少,這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成比例,所以,老師困于課文的講解,令知識面廣的學生索然無味,而令知識面窄的學生除了學會機械做題外,并未對文學產生多大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創造性?回顧傳統教學,“一言堂”中的學生實際早已被剝奪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而網絡時代為我們創造了激發學生主動求知欲望的良好條件。語文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網絡時代信息爆炸,語文老師不是知識的權威,而只是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可以采用文學課題(專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資料。網上有許多文學站點,各大報紙的電子版和在線圖書館,可以大大提高瀏覽的效率。尋找資料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會像海綿吸水一樣,自覺搜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現從未發現過的新知識。當他們完成這一課題時,已經獲得了許多信息,這時候若與同學、老師在課堂上討論,就會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整堂課的大信息量必定使全體師生受益匪淺。這種課題式語文課可以教材的某一單元為中心,或以某一范文為中心,加以發散閱讀,綜合吸收,補充學生的主動閱讀量,也能很好地體現語文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深厚的文學底子也在潛移默化中自主形成,這樣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語文課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總之,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說、去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習。而學生會學習,正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高效率,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當然,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徑很多,而且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以上幾點只是我的粗淺體會。其實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途徑有很多,總的來說,只要我們把握好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各種因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宮瑞靜.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