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摘 要:為了培養能夠自主創新的人才,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中,全國各地中小學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信息技術課大多是基于網絡開放式環境進行的教學活動,更容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不教之教一直是教師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為此,從不教勝教的角度對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課程教與學做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觀念引導;學情分析;技能引導;個性引導
不教之教一直是教師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為教者若能做到“無為而為”,真正讓學生自己“有為”起來,就達到了教學的最高
境界。
一、為何要“不教”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對學生要“因材施教”,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受到時間、精力、教學環境、自身知識結構及業務水平的限制,很難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學習熱情進行深入的了解,因而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進行完全有針對性的輔導。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在我國已經處于普及階段,絕大多數學生家里有計算機,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逐年提高,如果僅僅按照教材上課,就會導致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使其失去上課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原有知識結構,分析自身的不足,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二、不教的可行性
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日臻成熟,現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向學生自主學習過渡,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不教而教、不教勝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它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一種教學方式,網絡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教師通過主機控制整個網絡的每一個終端,與學生進行交互會話,學生在自己的計算機前接受教師的指導進行學習。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與教師、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若教學資源不能滿足要求,則可進入Internet網,以尋求更多的資源或信息。它的上述特點也使這門課程更容易落實不教之教的教學精神。
三、如何做到不教勝教
不教并不是指教師真的在課堂內外什么都不做,而是把這種教變成一種對學生的引導,把以往在教學中以老師為主體變成以學生為主體,從讓學生學變成“讓學生自己要學,自己能學,自己學得更好”。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否成功,創新意識能否發揮,與教師的主導、指導和引導作用息息相關。我認為教師要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1.觀念引導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在很多方面都適用。很多老師在教授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紀律差,聽課不投入,教學效果遠遜色于別的課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這主要是與學生的觀念淡薄、思想上不夠重視有關。因為信息技術課程與高考沒有直接關系,這就導致很多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也是一門可有可無、可學可不學的課程。針對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觀念上的引導,讓他們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信息技術課程雖然與高考并無直接關系,但它卻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學好了這門課將對今后的人生道路大有裨益。只有做到讓學生在觀念上重視起來,才有可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學情分析
要取得好的效果,讓學生“因需而學”,掌握學情是關鍵。把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模塊一一羅列出來,按照調查問卷的形式發給每位學生,請他們對照自己的基本情況將其中的優勢點、問題點、興趣點一一標注出來,最后匯總成冊,進行備案,從而明確學生的興趣點、薄弱點,確定達到效果、培養目標。充分掌握學情是教師進行引導的基礎。
3.技能引導
具體落實到每堂課,其引導作用往往在“隨機激勵”中通過“點撥”和“暗示”體現出來。當學生探究碰壁之后、困惑之時,需要教師指點迷津。但只能點到為止、撥正思路,不能扶著走路,更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探究中應起到的引導作用是:協調(而不是調度)、參謀(而不是指揮)、教練(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幫助(而不是包辦)。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學生探究的外部條件,但如果引導不適度,就可能會消解學生思維的廣度、強度和深度。而對引導“度”的把握策略,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個人智慧的結晶,來源于對網絡教學的探索、反思和領悟。
4.個性引導
個性引導強調學習者個性的發揮,在這個層面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翻查、探究工具軟件的某些功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操作習慣,塑造出不同于其他學生的個性,使其逐漸形成一整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以后學習別的軟硬件能夠觸類旁通、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為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進行課堂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怎樣真正做到對學生授之以“漁”?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傳播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工具,是“魚”和“漁”能夠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術課程在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還可以把學習方式提升到發現學習的高度,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達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參考文獻:
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0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