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長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程改革拓寬了視野,創新了結構,改變了已有獲取信息的模式,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方式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按照走進現代學校的總體目標,學校要走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兩條路線。硬件建設: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軟件建設:規范化—民主化—科學化—現代化。信息技術環境下“一卡兩案三環節”教學模式是將信息化與科學化相結合而形成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改;條件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用,我校作了以下思考:
(1)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獲取無限量信息;(2)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手段;(3)將信息技術作為工作與生活的方法;(4)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展示背景知識;(5)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地化解知識難點;(6)利用多媒體課件整合多學科知識。
從上述思路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延伸到學習生活的每一方面,在全校師生中樹立信息思維、信息方法與信息倫理。這就是我們提出的信息技術環境。
一、課改的實施背景與客觀條件
1.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多元化、高效化,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已經成為僅次于課堂學習的第二種學習方式。
2.規范辦學行為倒逼課堂改革,單休變雙休,去掉晚自習,使教學時間大為減少,如果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會在競爭中落后,因此工夫下在課前,文章做在課堂,通過課堂結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必然。
3.晉中市網絡教研平臺的開通使用、班班通的使用為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研究網絡化、學習方式立體化創造了必要條件,推進教學方式、教研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必然。
4.在上學期第一輪的診斷性評教評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學生自主性不強,課堂反饋力度不大,優生培養不明顯,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靈石二中“學案教學”為我們提供了范本,在課堂結構、小組互動、學生主體性發揮等方面有借鑒的模板。
二、“一卡兩案三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定義與解讀
1.定義
“一卡兩案”是在學案的基礎上,將預習案單列,使自主學習(獨學)環節提前而形成的一種課堂結構模式。
一卡:一張學案卡
兩案:預習案與拓展應用案
三環節:預習檢測反饋、疑難點撥、拓展應用
2.解讀
之所以用“一卡”而不是兩卡,是針對初中學生心理特點而設置的,如果將預習卡與訓練卡單列,就會人為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僅不符合減負要求,也會造成學生心理抵觸。
之所以用“兩案”,就是要實現“預習過程提前,落實止于課堂”,突出預習環節,使基礎知識在課堂教學前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解決,這樣課堂上就可以集中解決一些難點與綜合性問題,給學生的提前學習創造了機會,加強了優生培養力度,避免了以往課堂平鋪直敘、沒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訓練,使課堂活動變得更為高效。預習案是解決學生預習什么、如何預習、效果如何的思路與文本,它能使學生預習有章可循、有法可用、有效可查;拓展應用案是解決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文本,其作用是釋疑、求法、應用,解決不同層次學生的分類教育問題。
之所以用“三環節”,是因為環節太多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心理的混亂,環節太少又不能解決問題。預習檢測反饋是對學生的提前學習效果通過生生互查、小組檢查、教師抽測的綜合手段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疑難問題的重要環節;疑難點撥環節旨在通過學生之間交流、探究或教師講解,從而解決學生預習中的疑難問題。綜合拓展訓練環節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組訓練,訓練題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注重知識的綜合與拔高。三個環節體現了教師的組織、教師的點撥、學生的學習三個維度,有利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三、課改在學校整體規劃中的定位與性質
按照我校走進現代學校的總體目標,我校要走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兩條路線。硬件建設: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軟件建設:規范化—民主化—科學化—現代化。信息技術環境下“一卡兩案三環節”教學模式是將信息化與科學化相結合而形
成的。
1.自主性是學生學習的本質屬性,從素質教育的要求與人的發展規律出發推進課程改革,核心要求就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一卡兩案三環節”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學習方式由他主轉向自主,教育方式由傳統轉向科學的一座橋梁,它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與教學方式變革的一種工具。
2.“一卡兩案”是形式,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它給學生一個意識的激發、思路的引導、程序的規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與依托;“三環節”是結構,是優化課堂環節的核心所在,結構決定功能,三個環節的時間、內容、方法的調節構成了課堂教學結構的主體。將課堂教學的形式與結構相結合,實質是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體現了課堂教學模式的綜合性。
3.“一卡兩案三環節”力求將教學環節明晰化、預習題組簡單化、訓練題組層次化,從而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與實際負擔,又是對優秀學生的挑戰,體現了教學模式的科學性。
4.“一卡兩案三環節”是我校構建“一課兩主”的核心內容,是我校走進現代學校、創建學習型集體的基石。我校積極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管理,努力實現教育的科學化。
四、課模的推進與改進
1.理論構建
2011年10月期中考試以后,我校確立了五年發展總思路,并對全校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性考查后,提出了“一卡兩案三環節”課改模式。
2.教師培訓
我校在2011年10月以學校文件的形式下發,并就實施理論與客觀依據、模式解讀、實際操作進行了專題培訓,之后又進行了再動員、再培訓。
3.重點推進
在全校整體實施的基礎上,2011年12月我校就一卡兩案的實施抽取教學骨干進行了示范引領,并邀請縣局教研室教研員進行把脈、指導、點撥。在此過程中,教導處又提出了抓好三個環節,做好四個反饋,做到五個落實。
4.網絡教研
網絡教研平臺的使用與我校課改模式相結合,構建立體教研、立體課堂、立體學習模式,進一步構建網絡環境下“一卡兩案三環節”課堂教學模式。
(1)建立個人工作室。我校在壽陽工作會議后立即部署我校網絡教研工作,第一個工作室是李麗英所建,截至目前,64位教師全部建起了工作室。
(2)籌建資源庫。我校在2月11日放假工作會議提出這項要求,截至2月20日,本學期所有年級、所有科目、所有章節的教學設計、課件、學案練習全部上傳至工作室。截至目前,包括視頻、圖片、文章、設計、課件、學案資源數量超過4500個,位居晉中市初中學校第五位。
(3)建立備課組,開展“三同一異六步驟”教研活動。我校按照學科成立了六個教研組,每個教研組每周有一位教師講授研究課?!叭?,同一個教師、同一節內容、同一種設計;“一異”是指在不同的班級上課;“六步驟”:教師將個案上傳至網絡教研平臺—本組教師在網上提出建議—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操作—本組教師集體研究指出優劣—教師改進設計后在另一個班教學操作—本組教師網絡論壇評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整體提高教師素質,將集體的智慧集中于每一位教師,使他們迅速入格、快速成長,并結合網絡教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實踐證明,在推動此項研究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能轉變觀念,改革結構,提高課效。
(4)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一卡兩案課堂教學模式”。一卡兩案的設計是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既要符合我校一卡兩案三環節的課堂結構,又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百家之長為我所用。課堂三個環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多個層次、多個維度獲取信息。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絕不濫用,可以用于導入,也可展示背景材料,還可以抓住重點、分解難點,也可以進行知識系統整合,但是絕不能因為多媒體的使用控制學生思維、改變學生主體地位,而應該更加解放學生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個模式的構建要讓老師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作用于課堂是教學的一種常態。
5.學生培訓
2月下旬,我校組織全校教師與兩個年級120名學生小組長赴二中深度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二中學生的課堂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氐綄W校立即進行二中學習反思與培訓,現在全校120名小組長在課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帶動了一大批學生。
6.開放微機室
我校按照“讓教師成為一傳手,讓學生與課程信息直接對話,構建立體學習方式”的思路推進了學校資源開放,即開放圖書室讓圖書進教室、進宿舍方便學生隨時學習;開放微機室讓所有學生每周都有上網獲取信息的機會。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教師與學生的深度參與就沒有真正的信息化應用,我校通過師生上網素質的提高,努力培養師生的現代學習觀念與工作觀念。
五、課改與網絡教研的評價考核
我校把推進一卡兩案教學模式與網絡教研、構建立體課堂作為學校對教師常規考核的內容,計入教師百分考核,直接影響教師的評優評模晉升職稱與崗位聘任,并由教導處專門負責檢查落實。
六、模式實施的體會
1.必須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形成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能力與習慣。二中學案式基本將自主學習置于課堂之內,而我校學生基礎與能力較弱,將自主學習中的預習部分置于課堂教學之前,是為了減少環節、空出時間、針對訓練。
2.這種模式沒有將展示單獨作為一個環節,是因為反饋應該是隨機的,無論在課堂教學的任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反饋,以保證教學的針對性。為此,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的四步反饋:預習后的反饋、互動中的反饋、講解中的反饋、訓練中的反饋。反饋應該是多維的。
3.這種模式未將合作單列,是因為合作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和手段,而不應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我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疑而思、遇難而議,絕不牽強。我們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但并不是用合作解決所有問題。合作是隨機的。
4.這種模式最大限度地將課堂時間空出來,以便學案與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學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案與學生需要相結合,讓課堂具有實踐性、現代性、綜合性,成為學生學習的立體戰場,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果,提高學生素質。
5.這種模式源于學案式而活于學案式,這種基于知識處理而形成的模式比基于方法定位而形成模式更具有科學性,前者是根據知識特點確定學習方式,后者是根據學習方式選擇教學內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為目標,同等重要,但知識是基礎,是構建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
6.這種模式與靈石一中“雙層次”教學模式異曲同工,將初中教育與高中教育研究統一起來。整個課堂倡導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這種能力的培養與學習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學生進入靈石一中后迅速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7.由于學生基礎的不同、教師素質的高低不同,目前在課堂操作層面水平不一、效果不一,課堂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學生主動性發生明顯變化,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但是離我們的設想還有很大距離,總體尚處于摸索推進階段,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丁桂滿.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J].成長之路,2012(2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