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
摘 要:受18世紀歐洲復興及其思潮的影響,德意志民族的理性、仔細、謹慎和務實完全展現了出來,將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融入了工業設計中,而這設計思想成為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原型和鼻祖。從德國包豪斯開始,工業設計才在全世界慢慢興起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后,許多工業設計思想和概念都是從德國直接拿來的。
關鍵詞:德國;工業設計;設計思想;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TB47;J12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0.133
提到德國,人們很快就想到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德國是一個勤勞、嚴謹、刻苦的民族,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茍,講究紀律,任何事情都要依章辦事,所以,德國的產品也給人留下了耐用、扎實、可靠的印象。
1 中德設計簡介
1.1 工業設計教育方法
工業設計是美國藝術家約瑟夫·西奈爾在1919年首次提出的。國際工業設計學聯合會組織也對工業設計作出了幾種解釋,可將其定義為:“對于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利用相關訓練、經驗和視覺感受,賦予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和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
德國的發展與其工業發展情況密不可分,其實可以說,德國是工業設計這門學科的發源地,有悠久的歷史。德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實踐,鼓勵創新,動手創造,大家一起探討,互相啟發,這正是我國在設計領域所欠缺的。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的人才必須與社會有密切的聯系,要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社會迫切需要的現代化人才。
1.2 設計的本質和方法
設計的本質是人類創造思維的一種活動,在工業設計外觀上,如果太過強調外觀,就是“裝飾設計”,反之,如果太過關心物品的操作性,就變成了“功能設計”。工業設計自身是多元的,它是多門學科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人才的培養上,要不斷提高每個學生自身的素質和對藝術、對設計思想的見解,形成學派,而不應該一味保持陳舊、老牌的藝術觀念,忽略創新的思想和對藝術的探索。在此過程中,要尋求中外獨有的文化,尋找探索中國特色。
2 德國設計思想
工業設計是多門學科交叉,涉及多個領域的一門復雜學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工業設計都有其特點和特色。德國從落后的小國發展為一個獨有、魅力四射的工業大國,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
2.1 德國工業騰飛緣由
19世紀以前,德國是一個分裂的農業小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于四分五裂的小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型市場,所以,新興的資本經濟發展并不是很順利。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后,德國終于成為了統一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這使得德國的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生機。工業化發展的德國有自己的思想,而這也是德國工業化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
2.2 德意志聯盟的發展興盛
19世界后期,在德國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制造出了大批廉價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并不漂亮。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工業美術運動的局限性就體現在機器化的大量生產,不能裝飾,沒有浮華和虛飾。
這時,作為德意志聯盟發起人之一的貝倫斯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設計應該是從工程設計開始的。”產品的外形應該以功能性為主,提倡簡潔的工業造型,反對過度裝飾,產品應樸素實用,沒有多余的裝飾和修飾。這一理念完全體現出了工業化后機器美學的價值。
3 我國現代工業設計思想
工業設計起源于德國包豪斯,至此,該理念在世界范圍的蓬勃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也引入了工業設計教育。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一批從國外回來的年輕教師和接受過相關思想教育的教師,在國內開始進行認識工業設計的教育。至此,迎來了現代中國工業設計的第一次浪潮。
3.1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
進入了21世紀,我國已有許多設立了設計專業的高校,其中包括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每年設計專業招生數10萬人。由此,設計類專業也成為了高校發展的熱門專業。我國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在設計學上,應當重視我國的傳統和文化,不能單純純粹地拿來,而許多觀念、理論、文化應當與我國的本土文化、思想相結合。
3.2 我國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設計仍然處于模仿外國的設計和基礎改良階段。鑒于此,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藝術積淀。我國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忽略創作、創新,沒有藝術實踐活動,藝術觀念太過陳舊。現階段,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我們應當因地制宜,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
4 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
工業設計是一個并行的、多領域的綜合學科,在未來產品的開發上,必定會與更多的領域相結合。例如,對于材料工業、電腦編程等,要統一開發,這樣才能開發出更好的產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機器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人們的生活也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變。在人機交互方面,對于高科技,甚至是未來的虛擬仿真,很多設計的支撐技術就源于新興科技的發展。這些科學技術也會大幅提高工業設計的層次。
5 結束語
與人文自然學科相比,工業設計的發展比較短暫,對我國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希望我國的工業設計能夠不斷發展,取得較大的進步。對于藝術教育,其課程設置要符合我國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身素質和藝術積淀,要重視實踐活動,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和專業素養較高的教師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設計藝術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2]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杭間.中國設計與包豪斯——誤讀與自覺誤讀[J].藝術設計研究,2011(2).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