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合肥工業大學 宣城校區 信息工程系,安徽 宣城 242000)
淺析先秦儒家文化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的借鑒價值
崔健
(合肥工業大學 宣城校區 信息工程系,安徽 宣城 242000)
本文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儒家傳統文化中借鑒管理思想,挖掘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的借鑒價值。從儒家的“仁愛”、“修己安人”、“中庸”和“君子”人格等思想出發,提出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循序漸進的管理目標,運用中庸管理策略,沿著修己安人的管理路徑,增強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效果。
高校學生管理 仁愛 修己安人 中庸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斷進行,高校面臨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正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比如,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注重社會需要而忽視學生個體需要,注重學校統一要求而不注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過于注重管理目標的實現,缺乏對學生的人性關懷[1];把學生管理本身當做目的,忽略學生管理促進學生發展的根本目的,影響師生關系和諧,抑制學生創造性和創新精神養成,造成部分學生的叛逆行為和對抗情緒,降低大學學習生活的幸福感。
現在我國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大環境。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這些現象,降低了學生管理效果,高校學生管理要積極思考這些現象,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為創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作為其中重要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也可以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很多借鑒,本文主要從先秦儒家思想入手,淺析其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借鑒價值。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在儒家經典著作中,“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孔子道德理論中的基本原則。《論語·顏淵》里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就是尊重人,承認人的尊嚴和價值,也是人們在實踐“仁”的過程中首要的指導思想和道德要求。孔子認為“忠恕”之道是實現“仁”的方法,所謂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意思是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別人才會對你豁達,簡單而言就是積極而真心實意地對待他人;所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就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于別人,要寬恕地對待別人。
(二)可為圣賢的思想
儒家文化賦予圣賢以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德行,使之具有使人效仿的效果。上層階級追求圣的目標,學習圣人的思想行為,以堯、舜、禹為榜樣。普通百姓則以賢為追求目標,模仿賢人的道德舉止。在儒家文化中,這種追求圣賢的目標,是用“君子”人格來表現的。《禮儀·鄉飲酒》曰:“以告與先生君子可也。”其注曰:“君子,國中有盛德者。”[4]儒家還通過強調圣人與我同類的特質,增強人們“可為圣賢”的信心。在《孟子·告子下》中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5]荀子在孔子提出的培養“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礎上提出更具體的“士”、“君子”、“圣人”三個層次的培養目標,通過設計趨近圣賢人格的臺階,使其具有現實可能性[6]。圣賢人格是儒家文化中人們追求的智慧和德行的終極目標,不會一蹴而就,從基本要求做起,實現“士”的目標是儒家文化教育的起點。
(三)中庸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7]。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對于實現一定目標來說,有一個一定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否則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叫不及,超過這個標準叫做過。如果超過這個標準,就不可能實現原來的目標,而會轉變到原來的反面。因此中庸的管理忌“過”,圍繞目標,張弛有度才是最智慧的管理。
(四)修己安人的思想
修己安人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論語·憲問》:“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按照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治理國家先從人的管理開始,并且人的管理按照先后順序還要分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會管理。首先進行“修己”自我管理,要求管理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個人修養與人格魅力,從而獲得部下的尊重與信任,管理才能有效開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視自身品行修養,必須做到安人先正己[8]。其次,“安人”的社會管理是立足于管理者自我修身的基礎之上,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行為方式、道德習慣學習和模仿,逐漸提高對自我的要求。儒家學說把政治與倫理相結合,把國家、家庭和個人聯系起來,構成社會管理系統。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借鑒儒家思想中“仁”的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解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他們的人格和價值。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站在學生立場上傾聽,站在學生立場上制定管理制度,站在學生立場上處理應急事件。把學生當做管理活動的主體,結合學生具體實際實施管理。愛他們,“愛”是管理的利器,是管理的捷徑,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從這個理念制定管理目標、管理制度和標準,學生的個性多樣性得到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和諧發展,管理就會變成教育手段,達到育人目的[9],高校內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學生的關系會融洽和諧、充滿溫情。
(二)確立循序漸進的管理目標
借鑒儒家文化中圣賢人格培養做法,確立循序漸進的高校學生管理目標。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目標注重方向性,但缺乏層次性,尚未貼近學生的個人發展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現階段學生管理中盲目、無序的弊端,降低學生管理的時效性。個體發展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并且呈螺旋式上升趨勢,所以道德修養目標要分層次,從行為規范、道德原則到道德理想逐步遞升[10]。儒家文化在人格發展目標的設定上,既強調“可為圣賢”,同時又建構由低到高的發展階段,從而實現目標超越性與現實性、終極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使個體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不僅感到切實可行,并且能感到強大驅動力和成就感。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要根據大學生個體身心發展過程的階段性、漸進性等特點,結合各個階段表現出的差異性和變化,合理規劃不同年齡及各學習階段管理的具體目標,形成不同側重點,循序漸進地加大管理廣度和深度,一步一步地實現管理目標。
(三)制定中庸的管理策略
借鑒儒家中庸思想,制定高校學生“中庸”的管理策略。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管理強度和力度,掌握好節奏,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防止“過”,避免一旦因“過”而造成不良后果;也要防止“不及”,程度不夠就達不到管理效果。同時,管理過程中,要注意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過程,拔苗助長不行,守株待兔也不行;要按照學生個體成長規律引導和管理,因時制宜、因事制宜,不超越規律,不違背規律,尊重規律。按照一切自然而然的規律,不偏不倚。按照這個策略,學生管理效果自然就達到了,學生會在接受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不斷成長成熟。
(四)遵循修己安人的管理路徑
借鑒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安排高校管理路徑。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體系中,管理者自身修為很重要,他們要在不斷提升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人格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作用是使青少年心靈中開花結果的陽光。”榮格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教師人格對學生精神和人格的個性化發生著極大影響,主要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激勵、感染、示范和促進作用。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具有怎樣的人格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人格養成及發展[11]。在職業倦怠調查中,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倦怠率比例較高,屬于高壓群體。學生管理工作者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同時每天要處理各種繁雜的事務性工作,這就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能夠進行心理調試,掌握調節自身情緒、行為的方法。學生管理工作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只有雙方互相給予積極的情感體驗,相互感染,才能創造出平等、民主、和諧的環境,促進雙方有效地交流,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
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積極的心理傾向、創造性的認知方式、豐富的情感、堅強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質、規范的行為方式等人格特征[12]。這樣的人格特征可以為學生樹立良好示范,引導學生模仿、學習和借鑒,逐漸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完善自我到榜樣引領,這樣一條路徑可以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合適借鑒。
綜上所述,借鑒先秦儒家思想,可以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提供有效指導。逐漸梳理出儒家文化視野中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型。即在高校管理過程中,用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統領全局,確立循序漸進的管理目標作為引領,采用中庸管理策略把握力度和強度,按照修己安人的管理路徑逐步實施;理念、目標、策略和路徑之間相互關聯,協同發展,共同解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使高校學生管理同時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在學校統一要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之間找到契合點,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儒家文化包含豐富的管理價值,借鑒和弘揚儒家管理思想,需要既看到儒家文化形成過程中歷史的局限性,又要看到其中的積極思想價值,借鑒其合理因素為今天服務;結合高校學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對照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吸收和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管理價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借鑒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王永新.科學發展觀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J].學理論,2009(12).
[2]論語·雍也[Z].
[3]論語·顏淵[Z].
[4]禮儀·鄉飲酒[Z].
[5]孟子·告子下[Z].
[6]劉紅英.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北京教育,2008(4).
[7]中庸[Z].
[8]賀競擇.淺析中國古代管理思想[J].理論界,2009(5).
[9]錢峰,崔健,等.中國傳統文化視閾中的高校學生管理[J].2010(9).
[10]張鴻燕.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及其現代價值[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4(6).
[11]史萬兵,等.教師人格特點對學生的影響[J].遼寧教育研究,2003(9).
[12]鄧雪.學生管理中的人文視野[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