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
(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生處,河北 石家莊 050043)
高校發揮第二課堂優勢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探析
陳葉
(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生處,河北 石家莊 050043)
在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改革的今天,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批量培養已經成為各高等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熱點話題。借鑒國外經驗和已有基礎發現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是實現該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首先介紹了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的必要性和顯著意義,其次給出了目前我國各高校第二課堂存在的現實問題,再次,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建議,最后對其進行了展望。
高校 第二課堂 創新型拔尖人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和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重要戰略主題。”不難得出:要適應當前世界快速發展的形勢,加快推進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就必須批量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也可以說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批量培養是世界各國高校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改革的今天,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與時俱進轉變 “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的現狀為以滿足快速發展的實踐教育,使得教育與市場需要對接、與時代需要對接、與社會需要對接[1]。
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辦學經驗也可以得出:要突出高校的實踐教育,除了重視第一課堂外,還必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明確第二課堂也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陣地。然而對高校第二課堂的利用恰恰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弱項,使得我國大學畢業生和不少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差距仍然明顯,造成我國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遠大于財富之間的差距。例如:宏觀方面[2],相對于我國近千所高校,英國僅有140多所高校,但是英國的高校為世界培養了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科研成果對全世界的貢獻高達12%。微觀方面[3]: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制訂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以此提升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實踐及成長,其建設理念具有明顯的借鑒意義。因此,對我們來說:50年后的今天,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校第二課堂對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培養,不是太早而是太遲。
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一般來說,大學生的素質可以分為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綜合素質包括學習素質、創新素質、科研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思想素質、人文素質等,專業素質包括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等[4]。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可以得出:第二課堂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意義顯著。
1.第二課堂是思政理論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校風、學風建設的主要載體之一。
第二課堂即學生在第一課堂外的生活中基于各種教育資源,自愿以多種形式和渠道獲得知識與信息,廣泛開展專業競賽、文藝活動、社團活動、科研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展現個性、提高能力,形成特長,養成良好的品質與作風并從中得到鍛煉的活動過程。可以說,第二課堂有利于學生廣泛接觸各種活動并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增強他們的實踐感悟和人生體驗,從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一般來說,一所學校第二課堂活動的豐富程度,直接反映該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程度及辦學水平,也體現著該校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5]。
2.兩類課堂的相互補充,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第一課堂常常以標準化、專業化的知識為主題,在模塊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高度強地、系統地接受各種專業知識[6-7]。而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突破第一課堂固有的教學模式,利于他們觸發靈感,產生頓悟,擴展和發散思路,擺脫束縛,產生新的思維活動并實現創新和突破。可以說:第二課堂的實質是第一課堂的展示與拓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在第一課堂學到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并得到充分發揮和深化,為以后的專業技能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間甚至師生間的科研交流,活躍學術氛圍,造成不同思想的強烈碰撞,從而產生互補效應,迸發出創新思維,為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3.培養與市場對接的人才,促進就業。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高新企業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人才供需不平衡等結構性的矛盾。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促進其就業是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高校的目標之一。在此前提下,可以基于第一課堂的優勢,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其培養為適應市場和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正是各用人單位所需。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快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隨著第二課堂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1.學生對第二課堂仍然不夠重視。
雖然很多學生看重實踐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但小學、中學以來對筆試的絲毫不減的固有思維模式仍然延續,加上不少高校第二課堂的改革剛起步,有些甚至還沒有起步,學生認為第二課堂活動只是走形式,對自己沒什么好處,而且要浪費時間參加。還有一部分學生本身沒有特長,不愿參加活動,只注重學習造成整體效果不佳[8]。
2.高校缺乏穩定的專職第二課堂師資隊伍。
目前各高校第二課堂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輔導員、班主任和極少數熱心的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則由于自身知識結構和水平、閱歷和時間精力有限,對學生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有限;班主任和專業課教師一般需要同事從事教學和科研,也沒有太多精力用于第二課堂對學生指導,加上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常常需要經費開支和雖然獲得了業績但不能納入職稱評審或者晉升,造成他們的興趣不濃厚。因此,培養一支穩定的專職第二課堂師資隊伍強化第二課堂建設變得日益緊迫[9]。
3.缺乏完善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投入相對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第二課堂主要由課程和活動組成。課程常常由教務處負責,活動往往由學生處或者校團委負責。因負責部門相對獨立,使得課程與活動本來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機制在實際過程中二者常常出現間隙、相互割裂。另外,調查發現高校對第二課堂的經費支持嚴重不足,加上相關教師參與度低,也導致第二課堂實施效果不佳[10]。
1.構建優良平臺。
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形成了以課堂學習為中心,大力構建平臺豐富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如推進學科競賽,強化專業思想;加強學生科研,培養科學精神;深化社會實踐,培育實干精神;加強社團指導,營造特色文化[11]。
2.完善運行機制、提供各項保障。
各級部門應該應健全組織、加強監督、建立長效機制,科學合理地制訂培養計劃、等政策,將第二課堂活動納入學生培養計劃。提供時間保障、場地保障、師資保障、經費保障。同時建立一系列激勵機制,重點建設建立一支品學兼優的創新型指導教師隊伍和一批有特色的第二課堂,在實踐中逐步建立和健全適應學校特點的相關制度,實現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
3.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
在探索、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集課題實踐性學習保障、內容和質量監控于一體的“模塊化、項目式”的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體系[12]。由于第二課堂常常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需要盡量采用客觀、明確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多主體、多角度地參與評價,將學生參與程度、努力程度、成果展示、學習效果及其最終發展水平等因素作為評價標準,把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結合起來,注重過程評價方式代替注重結果,正確反映學生水平及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創新能力及水平的提升。
充分發揮好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是高校主動適應社會經濟需求、加速創新人才培養、貢獻社會、發展自身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著力點之一,它對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服務社會的意義顯著。我們堅信:隨著各級部門越來越重視,各高等教育工作者持續努力,第二課堂的蓬勃發展將會越來越近。
[1]吳湘鋒,陳娜,魯云花.高校實踐教育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4(7):44-45.
[2]蘭莉蕓.第二課堂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支撐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2013,14(3):74-76.
[3]曾德芳,王珺婷,駱新容.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24(10):93-96.
[4]劉奇.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6):41-42.
[5]侯慧賢,蘇娜.深化大學生第二課堂建設的原則和機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4):72-73;83.
[6]楊雪蓮,趙振軍,馮佳,魯周,孫嘉怡,劉進平,王家法,何鳳美,賀華麗.多樣化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激活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熱情[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7):202-205.
[7]李麗琴.交叉學科培養創新人才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5.
[8]羅香怡,劉國慶,車立新.整合第二課堂提升就業競爭力[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3,27(5):81-84.
[9]歐海燕.高校第二課堂綜合素質教育平臺的構建與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30(9):29-31.
[10]王怡,吳倩,陳強.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培養行業卓越人才[J].中國輕工教育,2013(5):76-78.
[11]吳昌東.基于多元化考核的學生第二課堂建設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6):42-43.
[12]袁以明,何照清,趙天鵬,連升炯.基于第二課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實踐 [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