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芬
(臨海市白水洋鎮中心幼兒園,浙江 臨海 317031)
主題背景下紙漿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張秀芬
(臨海市白水洋鎮中心幼兒園,浙江 臨海 317031)
紙漿是利用報紙制作而成的一種廢物利用的材料,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被廣泛地運用。紙漿活動區從環境的創設、材料的投放、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指導等方面入手,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真正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
紙漿 主題活動 區域活動 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比之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更能提供給幼兒個體空間,關注他們各自活動的過程。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學習的空間,自由、自主,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只可惜有些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存在表面化、簡單化、單調化的傾向。那么,在主題教育背景下,如何把材料和區域活動加以整合和運用呢?下面以紙漿為例,闡述在主題背景下如何運用紙漿,開展區域活動。
1.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一切從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引發幼兒產生想摸一摸、探索的愿望,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在開展主題活動“紙”的過程中,創設幼兒玩紙漿的活動區。同時,為了營造紙漿活動的氛圍,教師將紙漿活動區分區布局設計,分為工藝品陳列區、幼兒作品陳列區、紙漿操作區等。當幼兒發現了自己以往所不知道的現象時,尤其是對方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時,他們會很激動,并產生一種要與他人交流的愿望,一種與自己的同伴分享的愿望。
2.紙漿活動區的材料投放
材料是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在不斷主動的操作過程中,獲得信息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因此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紙漿活動區必須具備的相關材料,有紙漿、顏色等;提供幼兒操作用的各種工具,有泥工板、木板、刻刀等;以及各種輔助材料,有筆、繩子、牙簽、樹枝、竹管等;提供適合幼兒欣賞、模仿的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有茶杯、煙缸、花瓶、酒瓶、泥娃娃、儲蓄罐等。科學投放各種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是開展區域活動的保證。
園本課程“神奇的種子”,圍繞讓幼兒真切感受種子生長成不同的植株,我們提供多種植物、蔬菜及它們的果實,幼兒用紙漿制作玉米、南瓜等,體驗種子的不同生長部位。在開展園本課程“熱鬧的集市”時,在社會性活動區域——集市里,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汽車、手槍、面具等玩具,提供電話機、鬧鐘、煤氣灶等生活用品,讓幼兒運用紙漿進行加工、分類、采購和互贈等活動,從而達到落實活動內容,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的目的。
主題性區域活動“熱鬧的城市”中,幼兒運用紙漿搭建商場、商鋪等,制作冰箱、電視機、小吃等,與表演區、生活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活動的內容不斷豐富和深化,各區域間實現了內在有機的聯系,正是這種開放的區域活動,加強了幼兒區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大班主題活動“神奇的種子”,有目的地在科學區開展“種子儲存罐”活動,幼兒用紙漿塑造各種各樣的容器造型;“甜甜的水果”活動區,幼兒用紙漿塑造各種水果的造型,制作水果籃,體驗豐收的喜悅等。各區域的幼兒可以互相交流經驗,物品互贈。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年齡段及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活動提供服務。
傳統的許可等強干涉性的管制模式則人為限定了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力,容易滋生強權政府以及權力尋租。相反,在負面清單模式下,政府部門的市場管理權限以負面清單為界,同樣受負面清單的制約和限制,行政管理部門只能對市場主體違反負面清單的行為予以制裁和懲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雖然放寬了市場主體的市場準入資格,但卻更加激發了市場主體的自律意識和自我責任意識,政府不再追求事無巨細的管控,而是通過提供良好的市場運行秩序服務于經濟,以“管家婆”身份服務于市場需求。
1.主題教學的先行安排
教師在創設主題環境時,都會隨著活動的開展層層遞進,使環境與幼兒的年齡特征、能力、興趣等緊密聯系。“我愛祖國”主題活動中,大班幼兒已具備了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愛祖國的情感,因此,在預設主題活動時,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在紙漿區域活動中投放中國地圖、京劇臉譜、中國功夫等圖片,供幼兒運用加工,喚起他們的相關情感。由于有了區域提供的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的創作不再是憑空想象、不再是無所適從,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觀察與特點,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充滿了個性與想象,紙漿區域活動成了孩子們的最愛。紙漿活動區為幼兒陳列了豐富多樣的紙漿作品,營造了紙漿工藝品的環境,我們誘導、啟發幼兒到紙漿活動區參觀、瀏覽,并啟發他們對作品進行評價、討論,從而給幼兒強烈的直觀的視覺感受,讓作品和環境成為一位不說話的教師,讓幼兒在潛在的特殊的中國文化中接受熏陶。
2.主題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
區域環境的創設應立足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展現教師在主題活動進展階段對幼兒發展水平的關注與判斷。環境的創設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激發不同層次幼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性。區域是為主題而創設的,而主題必須依靠區域才能更深入、更具體地展開。在了解了一些中國少數民族的知識后,幼兒就用紙漿塑造了幾位少數民族人物和他們的服飾;了解了世界冠軍后,班級里興起了制作獎牌的熱潮。幼兒的視野和思路拓寬了,他們對主題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更加深入。
3.推動主題活動的發展
在觀察、欣賞幾位少數民族的紙漿作品時,有個幼兒說:新疆維吾爾族的人跳舞最好看,我在電視上看見旁邊還有人彈琴、敲鼓,于是他們又開始討論他們認識的樂器。教師可以分析幼兒的興趣,判斷其教育價值并生成主題教學活動或新的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我認識的樂器”隨之產生,幼兒用紙漿塑造各種樂器的造型。伴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化,區域間可以有機聯系,產生互動效應,如紙漿制作的樂器投放至超市,獎牌投放至表演區等。
這樣,主題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之間,各區域活動之間有機聯系,相互補充,相互生成,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開放的系統。
幼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最自由的活動空間,但教師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而是加以潺潺細流般地指導,使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受到啟發和提高。
1.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
主題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是紀錄活動過程的方式之一,是分享、總結、提升認識的手段,是獲得成功體驗的渠道。教師在創設區域活動環境的時候,要依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觀察、反思幼兒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區域環境,讓幼兒始終保持對環境的關注。如在主題“有趣的復制”活動中,幼兒想制作兩朵一模一樣的花,不管怎么捏、怎么搓都做得不像,最后他們從娃娃家中拿來了作印糕用的模具,后來就有了用紙漿做的心形、花朵形等模具。這樣既升華了幼兒的原有經驗,又使幼兒獲得了新認識;既豐富了區域活動內容,又使區域環境不斷變化,幼兒的探索興趣也隨之增強。
2.以主題活動過程為主,創設區域活動背景
在紙漿活動區,我們追求以主題活動過程為主的價值觀,即讓紙漿活動區環境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圍繞主題活動“家鄉的小吃”,教師不僅要預設區域活動內容,還要考慮區域活動的組織形式、材料呈現的方式、幼兒可能的表現等。不管是區域內容還是材料提供,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只有注意觀察、及時調整,才能使幼兒保持活動興趣,獲得有益體驗。
3.體現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對大班幼兒來說,紙漿創意活動是一個擁有較多經驗的話題,可利用的資源比較豐富,易于收集。教師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討論哪些活動可以放在紙漿活動區,如主題活動“可愛的小鳥”,我們讓幼兒說說自己知道的鳥的名稱,說說印象最深的鳥及趣事,談談自己想知道的秘密,然后將幼兒的經驗、需要分類,確定哪些可以由幼兒自己完成,哪些需要幼兒通過與同伴互動完成,哪些可以通過區域環境創設實施。經過分析、判斷,選定紙漿活動區的內容和操作材料。為了體現幼兒在紙漿活動區中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教師不必把環境創設得萬無一失,而應把更多探索、表現的空間留給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列出若干個話題,引導幼兒圍繞每個話題生成一系到活動,并請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示,教師則適時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技能上的指導,體現師幼合作學習、探究的精神。
紙漿活動在區域中的開展,使我們的思想有了轉變,更關注活動的價值取向。要讓幼兒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說自己想說的,玩自己想玩的,才會有創造的萌發。我們有責任創造環境、提供材料,給幼兒創造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機會和條件,并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促進幼兒的多方面的發展。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虞莉莉.幼兒園區角活動設計與指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張博.現代幼兒教育觀念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