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卿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飛躍,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走入了課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規定: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很有意義,它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發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 歷史 手段 互動
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成為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讓教學信息圖文并茂、聲像并舉,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學科整合在教學中的優勢,談幾點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多媒體教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讓歷史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功能,能使枯燥的歷史概念、歷史材料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講授林則徐“虎門銷煙”時,用大銀幕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的相關片斷。這樣做,不僅能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境,而且能輕而易舉地讓學生理解當時林則徐用海水、石灰來銷煙的方法,較之傳統教學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
歷史教材中的某些內容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初中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加上歷史課中重點、難點較多,有時單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也很費力。如果教師適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既可增強授課的生動感,又容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一個重點,而戰爭的尾聲——日本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更是學生關注的熱點。然而,讓學生了解戰爭全過程,僅僅讓他們傾聽教師精彩的講述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操作計算機,選擇所需了解的戰爭片段進行思考、研究,那么,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黃海戰役、平壤戰役、與日本簽定不平等條約等所有這些活生生的場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段歷史刻骨銘心。
同時,借助課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動態演示歷史戰爭的具體過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過程”時,制作一個Flash課件,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按鈕,戰船就會沿著預先設計好的路線走下去,并且會在每一個重要戰場閃爍和模擬爆炸聲。這樣,真實而動態的演示過程就能讓學生很容易掌握戰爭的具體過程,從而突破難點。
三、利用信息技術可增加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以往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想在課堂上補充一些課外知識是很難的事情。自從多媒體信息技術出現在歷史課堂之后,這種現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觀,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課件在課堂上補充大量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內容,用這些內容來充分論證課本上的觀點和讓學生根據該內容進行分析,理解課本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在講到鴉片戰爭的背景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映一段《晚清風云》的內容,讓學生對當時的中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影片中的鏡頭歸納一下當時中國的社會情況,因為影片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各方面都有描述。這樣,學生能夠從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歸納出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發展情況,然后教師再結合課本進行講解,學生接受知識就比較容易,還可以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知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可強化學生思維力度
心理學認為,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吸收知識的功能,其中視聽并用的學習效率最高。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它通過剪輯的電影電視畫面與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它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多較深刻的歷史現象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
例如,講述“朝鮮戰爭”內容時可播放資料片《抗美援朝戰爭》,讓學生感到生動、有趣、形象、新穎,在充分感知生動的歷史形象時,掌握了有關知識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傳授之中
歷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大綱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歷史教師應該充分依據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德育情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以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例如,講“虎門銷煙”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出現銀荒;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讓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再如,講授《輝煌的隋唐文化》,利用大量的圖片,然后配上音樂和解說詞,直觀感受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一幅幅色彩艷麗的壁畫,“雕刻奇偉,冠于一世”,使學生驚嘆不已,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再如,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再現日本法西斯的種種獸行,強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責任感,激勵學生發奮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恰到好處地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的限制,信息技術手段有形象、直觀、生動,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能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地發展和提高。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性,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