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瑩
山東省莒縣實驗高級中學
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動”起來
姜丹瑩
山東省莒縣實驗高級中學
傳統教學方式為教師教、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方式有很多弊端,本文重在探討優化教學過程的具體方法,變傳統的方式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終生發展奠基。
優化課堂;師生互動;設疑引導;歸納反思;創新型人才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隨著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不斷加快,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學會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學習,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地接受,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僅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還對他們的終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來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互動起來呢?我根據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思考”源于“疑問”,在教學中巧妙是設置懸念、情境、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氣體摩爾體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同學們發現氣態物質的摩爾體積比較接近,但固體物質、液體物質的摩爾體積卻相差很大。“為什么氣態物質的摩爾體積如此相近呢?”同學們從自己發現的這個問題后就可以分組討論,尋找各種影響物質摩爾體積的因素。很快,他們在小組討論后得出了影響物質體積的三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微粒數目、微粒大小和微粒之間的距離。順著這個結論我繼續設疑:氣態物質的摩爾體積主要是受微粒之間的距離影響,那微粒之間的距離又受什么因素制約呢?同學們又被難住了,不過經過小組討論后他們又得出結論:微粒之間的距離主要受溫度、壓強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問答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現在的很多學生總是墨守成規、盲目遵從教材,思維中嚴重缺少創新的火花。而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地鼓勵同學們大膽懷疑、敢于否定,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要害怕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刁鉆古怪的問題,更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們不同于書本知識的觀點,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去探討怎樣才能解決所提出的這些問題。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做實驗是常事,但我發現,教材中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倘若我們能將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魯科版《必修一》中的“金屬鈉性質”的內容時,學生分組做鈉與水反應的化學實驗。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這樣的問題: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最終產物是什么?怎樣通過實驗來驗證反應產物?同學們經過小組討論,得出反應產物可能是氫氣和氫氧化鈉的結論;其中氫氣可以用爆鳴實驗來檢驗,而氫氧化鈉則可以通過滴加酚酞溶液的方法來驗證。但怎樣收集反應產生的氣體并加以檢驗呢?同學們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設計各式各樣的實驗裝置,有的同學還借鑒了課本的實驗方案并加以改進。我認為這樣既牢固地掌握了鈉與水反應的相關知識點,又鍛煉了學生自身的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在備課時仔細地設計問題,努力地引導學生,積極地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
既然學生在學習中占據的是主體地位,我們教師就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將其內在能量發揮出來。讓學生走上講臺的過程要遵循自然規律,注意引導的時候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將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讓他們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積極性大為提高,自信心也大為增強。與此同時,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同學之間都在互相幫助對方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方法,相互糾偏補弱,學習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形式總是學生秧田式地均勻而坐,教師站在講臺上,面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臺就是一個權威的陣地,講臺上的教師就是權威的代言人,教師往往是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是聽眾、觀眾。這樣一來,教室里就形成以講臺為中心,學生圍著教師轉的局面。這種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教師就應該大膽地走下講臺,積極地融入到學生中去,用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首先,教師處在學生中間,不僅僅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物理距離,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其次,教師走下了講臺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當前的學習狀態。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應該非常熟悉,對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也應該非常到位。但是,教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不斷地走到學生中去,你就能及時地發現學習過程中的錯誤,你還可以不斷地得到學生的反饋,了解哪些學生在哪些知識的學習中遇到了困難。
畢竟一節課只有45分鐘,而大量的師生互動交流卻十分費時,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把握不夠準確,甚至會主次顛倒、顧此失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加以點撥,使學生清楚其所要學習的重點、難點;還應該指出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的不足,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學習思路等。其實,教師的總結也是在教會學生掌握總結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歸納演繹能力,使學生們盡早掌握自學方法。
總之,教師想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才能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總攬全局、駕馭總結知識的能力,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完美結合。
[1]丁學軍,王鳳英化學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J].化學教學.2004(2)
[2]張翠霞把課堂變成求知的樂園[J].學周刊.2011(25)
[3]沙賀信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2(04)
姜丹瑩(1981-),女,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現在山東省莒縣實驗高級中學工作,理學學士,一級教師,高中化學教師,主要從事高中化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