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剛
摘 要:高技術產業產值是衡量一個區域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區域發展來講,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區域經濟;發展
當今國際社會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高技術及其產業又是整個競爭的焦點。因為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它不但代表現在,更重要的還在于它代表未來;它既有經濟意義,也有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社會意義。作為區域發展來講,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根本途徑。進一步講,高技術產業,是決定區域未來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產業。
一、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理論上講,高技術產業產值是衡量一個區域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高新技術創新連鎖高技術產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一場以推進技術進步為主導、爭奪高技術產業戰略制高點的利益競爭大戰已經展開。這既是一次重大歷史性轉機,又是一場無可回避的挑戰。抓住時機者、有所作為者,將從中獲得豐厚的利益和應有的地位;錯失良機者、無所作為者,勢必淪為受制于人的境地。換句話說,當代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技術更替不斷加速,今天稱得上先進的技術,明天就有可能被更先進的技術所替代。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事實上,經過幾十年建設和發展,我國經濟特別是工業的總體規模的“蛋糕”已經不小,但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增長方式粗放,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來,經濟領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產業技術水平低、經濟結構不合理等。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問題在欠發達區域表現尤為突出。因此,要保證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必須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把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切實把區域建設目標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我們應當看到,當代社會生產勞動環節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在共發高度綜合的態勢,甚至由于當代區際人們聯系的廣泛化和深入發展,社會生產勞動的分化與綜合正演化為同一深度組織化過程互為襯托的兩個方面。當代人類社會生產勞動正在發展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具有日益強化的自組織、自發展能力的動態產業大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的創新、生產能力的創生,正在從現代科學研究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緊密結合中發育成長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建制的產業體系,它不但在內部聯系合作方式上經常產生出突破性行為模式,而且大容量的信息輸入輸出與非線性的投入產出特性等,完全不同于傳統規范化物質生產部門。硅谷、科學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示范區、科研型戰略工程等等,就是一個很好的驗證。因此,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一方面培育未來的支柱產業、先導產業,一方面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供技術源泉,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勢在必行。
二、發展高技術產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一)確定目標,明確任務
高技術研究與開發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先導,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因此,要根據區域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把握高技術發展的趨勢,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掌握知識產權、實現產業化作為主要目標。實行需求牽引、市場導向,技術驅動、產業為本,立足區情、發揮優勢,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的發展戰略,選擇在短時間內能形成產品或產業的關鍵技術。區域一般選擇領域應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為應用重點,形成高技術產業的生長點,培育一批新興產業。
(二)強化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傳統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優化、升級。目前,傳統產業的技術基礎仍十分薄弱,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制約著今后的發展。無論哪一個產業,如不運用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技術改造,那么它就成為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它就會衰退;誰有能力成功地利用高新技術成果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那么,這種產業就不會是“夕陽產業”,并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通過根本性的技術改造,才能降低傳統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并使傳統產品多樣化,加速更新換代,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要把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從戰略的高度研究高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把傳統產業的改造逐步建立在依靠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三)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企業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從新產品、新工藝設想的產生,通過新技術的獲取、產業化到商業利益的實現,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必須通過企業的參與才能實現,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是通過企業創造的效益來實現的,企業是經濟增長的主體。因此,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要將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其主要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大力扶植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高技術企業。
(四)發展高技術產業需要解決的幾個矛盾
一是認識不足與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矛盾;而是投入嚴重不足與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矛盾;三是體制不順與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矛盾;四是政策措施不到位與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矛盾。
三、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要從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高度提高對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的認識。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關系到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利益,涉及科技、計劃、財政、金融、稅收等眾多部門,需要在宏觀層次上統一規劃、部署和協調。要從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盡快出臺針對性強、綜合配套、可操作的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要注重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狠抓思想落實、組織落實和制度落實。
(二)以市場為切入點和綜合點,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市場是聯結科技與經濟的橋梁紐帶,科技成果能否實現商品化、產業化,最終取決于能否實現市場化。因此,無論科研單位還是生產企業都必須面向市場,通過市場這個窗口,選擇科研課題和科技成果,建立一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途徑和政策支撐體系。對于基礎性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事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攻關等長遠性、超前性、全局性科技活動,必須靠政府來組織支持和宏觀調控。切不可因為搞市場經濟就忽視政府在領導科技進步中的作用。當然,政府組織制定的各項科技計劃及其實施的方式要改變,要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實行科學管理。重大課題的立項,考慮市場的需求,廣泛征求專家意見,要進行科學論證,體現民主集中制的科學決策原則。與此同時,重視調整投資結構,鼓勵、引導社會對高技術產業領域內各種資源需要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系統管理與有效投入使用是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前提保證,并為高技術產業步入正軌,迅速出成果以及多出成果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高技術產業工作的客觀指導,廣泛吸收區內外資金支持新技術的開拓,使科技產品盡快走向市場化經營,講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高技術產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擴散,還不僅有利于擴大區域對外開放的影響,還有助于加強區際之間的技術經濟合作關系。
(三)逐步實現潛在優勢領域高技術產業化
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產業提供的支撐,同時對其他產業又具有滲透和帶動作用,而高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一是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實現轉化的資源配置機制。因此,要充分發揮區域的人才優勢、信息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等,完成高技術產業化的服務體系,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促進區內外科研力量與本區域高技術產業的結合,逐步建立產業孵化器。事實上,高技術產業以自由的高技術向外輻射與擴散,能形成高新技術輻射基地及技術服務與銷售網絡,對推動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將傳統產業的改造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深入地結合起來,已成為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升級的必然選擇。
(四)完善高技術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
企業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是企業成為科技開發和科技投入主體的前提條件。如果前一個主體沒有確定,后一個主體是很難形成的。因此,必須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使企業從政府的行政控制下解脫出來,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同時,通過增強企業技術進步動力、市場競爭壓力和政策引導力,促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與開發的主體。不斷改進和完善已有的產、學、研結合的高技術研究開發機制,建立健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運行管理機制。大力扶植和加強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引導有實力的高技術企業參與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全過程,逐步使企業成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主要力量。
(五)多方聯動,形成合力
高技術產業是新時期推動人類社會文化向高水平邁進的協同動力系統,它的高效功能要在特有的內部結構運行屬性與充分的外部條件作用下才可能產生、保持和發揮。換句話說,它不但需要充分的人才、信息、智力、資金、設施和服務等要素的緊密結合,更需要具有活力的政治、經濟、文化氛圍作為支撐。正是從這個角度講,只有當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優勢聚結形成合力,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實現區域重點領域的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