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長,且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美元的波動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降低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推動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對中國當前經濟的持續發展很重要。中國人民銀行于今年1月20日發布公告稱,2015年將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不斷拓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空間,深化貨幣合作,積極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是央行首次正式明確“人民幣國際化”的提法。
2013年8月設立的上海自貿區能夠將離岸和在岸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在小范圍內先行先試并逐步傳導擴大,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新的動力。上海自貿區的改革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以金融改革作為突破口,在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推動服務業發展,在稅收方面有所創新;修改法律讓行試點改革;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轉變。這些開放性的改革將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推動作用。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引起美元大幅度貶值,導致美元的霸權地位開始動搖。全球性金融危機表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其固有的缺陷,各國必須重新構建國際貨幣體系以降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在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時,中國以大國的姿態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和地位;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升值引起的人民幣國際需求的增加,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國內和國際基礎。當前,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量快速增長、人民幣外匯市場日益活躍、人民幣股票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的擴大、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進一步提高、國際儲備貨幣職能行使范圍逐步擴大等現象都說明人民幣正在穩步快速啟動國際化。
從圖1知,2012年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長,其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在貨物貿易中的使用比服務貿易多,但是近年來服務貿易中使用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也在逐漸增多。2014年,人民幣跨境收支9.95萬億元,約占全部跨境收支的比重1/4。人民幣跨境金融交易渠道逐步拓展,年末RQFII試點已拓展到10個境外國家和地區,可投資額度達8700億元。同時,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2014年4月底,上海自貿區共發生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26筆,總量達到45億元;有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試點企業12家,收支金額46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額462億元,同比增長90%。

圖1 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金額(億元)
2013年,我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排名和作為支付貨幣的排名之間差距也在逐步縮小。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報告知,截至2014年10月,在161個與中國及香港地區往來付款的國家中已有50個國家采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此項被稱為“跨越人民幣之河”的10%門坎可謂是一個里程碑。人民幣保持了其作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的地位,前六位分別為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及加拿大元。而人民幣在2014年年底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超過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亞元。截至目前,人民幣已經可以與美元、澳元、新西蘭元、日元、俄羅斯盧布、英鎊、歐元和馬來西亞吉特、新加坡元等貨幣直接交易。
在2009年國務院特批在上海市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后,上海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國際地位持續增強。到2012年,上海市的GDP總量已經超過首爾、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大都市,按可比價格計算排名居世界第11位。不僅如此,上海市憑借著獨特的區位、資源整合優勢,擁有超大規模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其輻射引領作用無可替代。同時,貿易雙方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人民幣離岸和吸引離岸人民幣回流、資本項目開放、放開外匯和金融管制等,將為上海自貿試驗區釋放出一系列改革紅利。
上海自貿區是根據本國(地區)法律法規在本國(地區)境內設立的區域性經濟特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以來,“一行三會”共推出51條創新舉措,在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投融資匯兌便利、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改革5個方面形成了“一線放開、二線嚴格管理的宏觀審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監管模式。然而,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排名和作為支付貨幣的排名之間相當大的落差,說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尚路途遙遠,且人民幣與同期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說過去的4年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來自于貿易計價結算,那么上海自貿區就會從金融市場提供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動力,將人民幣國際化推向新的高度。
1.上海自貿區突出服務業開放,引進國際先進的服務業發展理念和技能,有利于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盡管目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貿易份額,但是中國貿易“大而不強”,國際貿易綜合競爭力排名遠遠落后于我國的貿易份額排名,其中一個關鍵的制約因素就是服務貿易嚴重滯后。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份額已達70%,服務貿易增速超過了貨物貿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上海自貿區大力培育貿易新型業態,擴大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服務業的開放,推動我國從貨物貿易大國轉向服務貿易大國。補足服務貿易這一短板,以貿易強國的地位作為后盾,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份額必將進一步提升,這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流通的規模。
2.上海自貿區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塊突破制度性障礙的試驗田。貨幣國際化的經驗表明,資本項目可兌換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先決條件,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方面要成為可兌換貨幣。上海自貿區發展的核心是投資自由化和金融制度改革深化。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實現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外債管理方式改革,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深化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等人民幣國際化利好政策,必將突破目前限制金融交易、資本市場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制度性障礙,刺激人民幣金融交易井噴。利率市場化是為了進一步完善人民幣的定價機制,外匯管理改革是為了提高人民幣與外幣兌換的便利程度。利率的市場化以及金融市場的深化,這是資本管制開放的前提。資本管制要開放,要有自由的資本流進、流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是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嘗試,有助于為全國金融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積累經驗,促進人民幣早日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3.上海自貿區是一個在岸的離岸市場,有利于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人民幣國際化從初級階段進入到中級階段,一個標志是人民幣金融交易巨額增長,超越貿易計價結算,這必然伴隨人民幣的大規模流出與回流。目前,對人民幣升值的長遠預期使得人民幣資產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新的避風港資產,非居民對中國金融資產的需求越來越多。然而,流通渠道不暢、回流機制不健全,嚴重打擊了人民幣國際持有的意愿。上海自貿區的開放與包容,無疑將聚集國內外眾多的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根據市場需要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構建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上海自貿區具有流動性充沛、清算支付便捷、市場容量寬廣的優勢,可以充當跨國公司人民幣現金管理和財富管理中心。上海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境內,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更敏感,在金融市場信息、人民幣定價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可以為全球其他人民幣離岸市場提供流動性和信息服務。
4.上海自貿區充分發揮了資金樞紐的作用,對自貿區資金流向及流量進行有效控制與調節,促進區內與區外利率體制融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稱,上海自貿區掛牌后,人民幣回流速度加快且人民幣使用渠道增加,導致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利率逐步靠攏。人民幣在岸和離岸的貸款利差也逐步縮小,有效推動了中國利率市場化步伐。隨著人民幣在境外受歡迎程度的提高,境外人民幣存量規模已達2萬億元左右,并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初步形成規模較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另一方面,目前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市場,人民幣貸款利率不斷上漲,已達到4.5%左右,而自貿區正式掛牌前,這一利率水平僅在3%左右。
隨著眾多的境內外貿易企業、金融及準金融機構、各類物流企業等主體大量進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人民幣為主的計價與支付手段必將迅速發展,包括轉口貿易、離岸貿易、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業務必將蓬勃開展,諸如保稅展示、大宗商品交易、技術進出口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等在內的業務必將加快發展,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必將更加開放,以不區分離岸和本土業務的金融匯兌自由、人員出入自由、航運自由為特征的“集成性”金融中心必將崛起。這一切將極大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突破口。
[1]何慧剛.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選擇和路徑安排[J].經濟管理,2007,(5).
[2]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J].新金融,2005,(8).
[3]蔣萬進,阮鍵弘,張文紅.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J].中國金融,2006,(5).
[4]李揚.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及中國機遇[J].中國金融,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