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源和財產,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下簡稱農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放寬,我國農地流轉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流轉規模、流轉速度以及流轉收益較之以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農地流轉期間農民有四項分收入,即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這樣可以積極推動農地流轉,有利于釋放勞動力至非農產業,同時實現規?;默F代農業生產方式,達到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目的。
關鍵詞:農民收入;農地流轉;理論分析
引言
2004年至今,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扶持政策,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收入結構等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源和財產,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下簡稱農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放寬,我國農地流轉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流轉規模、流轉速度以及流轉收益較之以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2001年上半年至2012年,全國農地流轉面積由0.69億畝上升至2.78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比例從5.46%上升到21.20%[1~2]。
實現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是統籌城鄉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3],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趙丙奇,周露瓊,等,2011)[4]。農地流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民的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為農民總收入的提高創造了新的途徑。然而,農地流轉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具體路徑如何?
一、農地流轉與農民收入的演變
借鑒已有學者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的分析與研究[5~6],我國農地流轉政策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禁止流轉階段(1978—1983年)、探索起步階段(1984—2002年)、法律規范階段(2003—2007年)以及全面推進階段(2008年至今)。逐步放寬并鼓勵農民參與農地流轉的政策促使我國農地流轉現象越來越普遍,農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流轉率不斷提高、流轉速度逐步加快。對應政策的不同階段,表現為:探索起步階段,農地流轉政策由禁止流轉向逐步放寬流轉轉變,農民參與農地流轉的意識不強,流轉規模仍較小,流轉率較低。法律規范階段,農地流轉穩步發展,農民在農地流轉權益有一定保障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農地流轉,流轉速度逐漸加快;全面推進階段,伴隨政策進一步的積極鼓勵導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涌現,農地流轉迅猛發展,流轉率顯著高速提升。
與此同時,對應農地流轉政策的發展歷程,農村居民的收入也相應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即波動中緩慢增長(1985—2002年)、穩定增長(2003—2007年)、高速增長(2008—2012年)階段。農民的收入由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家庭經營純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下降了30.88個百分點(1985年74.43%,2012年43.55%);工資性收入占比越來越高,上漲了26.48個百分點(1985年18.15%;2012年44.63%),并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及增收的主要貢獻因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漸增(1993年僅5.27%;2012年11.82%),但占農民收入的比重仍然較低。
二、農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路徑
農地流轉是否對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影響,其內在邏輯又如何?接下來,就通過理論分析闡述農地流轉對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這幾項收入的影響路徑。
首先,農地流轉的租出戶往往是無力耕種者或轉向比較利益更高的他業者,租入土地的農戶則多是種田能手(種田經驗豐富、掌握農業生產新技術或使用農業機械者),農地流轉使土地資源流向生產效率更高的農戶,土地資源的效益能在這批農戶的經營下得到更好發揮,可以增加農戶的家庭經營純收入。與此同時,種田能手可以發揮其比較優勢,將零散的土地集中,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生產的規?;c機械化,現代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得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固定成本相應得到分攤,總成本相對降低,加之運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從而使得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
其次,將自家農地轉出的農戶可以實現對勞動力以及土地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一方面,農地流轉釋放了原本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可以將剩余勞動力轉移至比較收益更高的行業,充分實現勞動力價值,或當地非農就業,或外出務工,由此獲得比農業收入更高的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將耕地流轉給仍留在農村從事種植的人,不僅避免了土地棄耕風險,同時還可以獲取農地流轉租金,從而財產性收入得到增加。
最后,國家近幾年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并扶持大規模流轉農地的農戶。各地方政府也出臺相關文件,針對流轉達到一定規模,符合補償標準的流轉主體(轉出與轉入戶均有相應補貼),給予相應的土地流轉補貼。例如,廣東東莞2009年對連片經營超過100畝且流轉期限在3年以上者,給予轉出方每畝200元、受讓方100元的獎勵;湖北武漢則僅對連片經營10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10年以上的受讓方給予每畝50元補貼[7];江蘇省財政對2011年以來新發生且未享受過補助的單宗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00畝以上(純糧食生產的達到300畝以上)的村,入股(流轉)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面積在300畝以上的農地股份合作社,按每畝100元的標準給予土地流出方(入股農戶)一次性獎補[8]。這些增加了符合要求的流轉主體的轉移性收入。
三、結論與建議
隨著農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放寬,我國的農地流轉規模由小變大、流轉速度逐漸加快、流轉率不斷增加。與此同時,農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經歷了從緩慢增長到穩定增長以及高速增長的變化?;谇拔牡睦碚摲治?,農地流轉對農民各項收入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路徑體現為:(1)農地流轉的發展為農民的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促進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2)釋放的農業勞動力轉移至非農產業,促使農民獲取更多的工資性收入;(3)農地流轉租金促使農民獲取更多財產性收入;(4)達到一定規模的流轉主體獲得規模流轉補貼,進而增加了轉移性收入。因此,需要繼續沿著積極鼓勵農民參與農地流轉的政策方向,引導并完善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完善農地流轉相關法律,落實農民參與流轉的各項權益,保護農民參與流轉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通過農地流轉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衛平,郭定文.農戶承包土地流轉問題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6,(1):70-74.
[2]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農業法律研究中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法規變遷[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5):30-32.
[3] ?趙丙奇,周露瓊,楊金忠,等.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方式比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浙江省紹興市和安徽省
淮北市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1,(11):60-65.
[4] ?夏濤.當前國內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研究評述[J].西部論壇,2011,(2):54-59.
[5]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農業法律研究中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法規變遷[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5):30-32.
[6] ?冀縣卿,錢忠好.改革30年中國農地產權結構變遷:產權視角的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0,(10):73-79.
[7] ?劉凌云.土地流轉改變中國農村[EB/OL].新財富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0911/t2670878.htm.
[8] ?江蘇省財政下達農村土地流轉資金9750萬元http://www.mof.gov.cn/xinwenlianbo/jiangsucaizhengxinxilianbo/201206/t20120625_
661810.html.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land transfer to the farmers' income
ZHANG T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property of the farmers,and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can not greatly improv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ith the gradual relaxation of the right to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land transfer policy,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of our country present increasing trend,circulation scale,circulation speed and transfer income than in the pas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ural land circulation farmers during the four income,namely peasant household net income,wage income,property income and transfer income. Only in this way can actively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is conducive to the release of the labor forc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while achieving large-scal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Farmers' income;farmland conversion;theoret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