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峰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哈爾濱 150028)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職業發展農業教育作為“三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潤滑劑,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目前,從我國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功能看,學校職業發展教育著重對學生職業觀、人生觀的養成教育,更重視“職業人培育”的基礎和基本教育,與職業實踐相對分離。而學生進入職場后,參與以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與職業實踐聯系緊密。顯然,這種注重實踐的企業教育與注重人文的學校教育并行,已不能滿足經濟與產業的變革對學生素質能力要求的變化。
對于致力于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未來技能專家的高等學校來說,對產業界(而非企業)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地共同培養人才,是未來一定時期的辦學導向。對于學校而言,一是將緊密聯系實際的、實踐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的教育培訓,引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的多樣性;二是將學生的職業觀培育作為重要目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促進地方產業和企業與高校的合作,相互之間建立職業發展教育的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地方產業企業所需要的社會有用人才。
為了改變職業發展教育的形象,提高職業發展教育吸引力,高等學校一是要提供體現社會價值的職業教育,以吸引更多學生在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領域工作;二是必須提供適應不用人群的職業發展教育,以使其獲得職業資格;三是必須提供明了的職業發展教育,以有利于學生選擇今后所從事的職業。
目前,高等學校雖然已經逐步開設職業生涯課程,但專業師資不足成為制約瓶頸。因此,選聘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強化教師的復合能力,成為高等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職業發展教育教師的復合能力表現為,既要成為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還要成為學生職業發展困惑的指導者、咨詢者。他們須顯示出“理實一體化”的復合能力:一是專業理論知識。來自教育專業和非教育專業的教師,補充各自缺項,成為“雙專業”。二是專業實踐技能??梢赃x派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或聘請具有較強現場實踐經驗和工作能力的企業高管。綜合組織教學的能力都可提高。三是教育理論知識,對于教育學專業出身者,要強化與職業有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論知識的學習,而對于非教育專業出身者,則補充相關職業教育理論知識。四是教育實踐技能。綜合運用演示法、參觀法等教學技術,讓學生邊學邊用,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職業體驗活動的目的在于,掌握作為社會人和職業人所必要的規則和禮儀,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和職業觀,促進學生對學校學習與職業關系的理解,啟發學習意愿,獲得對自己將來思考的機會。
應高度重視建設高水平的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機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機構是支撐職業發展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思想庫或智庫。很多國家將職業發展教育研究季候置于極高地位,并在國家法律文件中予以明確界定。在德國,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數量多、質量高。據統計,在德國大學內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約350個,大學外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約150個。早在1991年6月7日,就由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德國教育協會職業教育與經濟教育學委員會、德國勞動市場與職業研究所聯合發起,建立了職業教育研究網共同體。該組織一直致力于建立職業教育研究數據庫,建立職業教育文獻庫,開展職業教育研究報告的基礎工作,舉辦職業教育研究和專題研討會。到2003年,參會改共同體的研究機構有100多個,有隸屬于高校教育院系的職業教育研究所,如不來梅大學的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科隆大學的職業教育國際比較研究所、漢堡大學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等。
經濟發展是社會、科學、技術、人文等諸多方面綜合發展集成的結果。這意味與經濟領域緊密相關的職業發展教育所涉及的領域必然跨越教育學與經濟學,以及科學、技術、社會等學科,職業發展教育具有明顯的跨界特征。所以,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既不具備普通教育學的相對穩定性,也不同于經濟、科學、技術或社會學研究的純粹性,職業發展教育的研究伴隨著其所服務的領域在不斷深化著其必須具備的集成創新思維。
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遵守市場對合格勞動力的需求,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是職業發展教育的主要目標。據聯合國預測,全球工作年齡人口增加大約6億。為此,“為了工作、公民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而學習”、“為工作和生活培養技能”,成為國際上對職業發展教育共同認定的目標。因而,應該把促進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以及更好的發展職業生涯,作為解決就業和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教育必須提高質量。我國是全世界培養博士生最多的國家,但最大規模并不等同于最高質量和最多創新,所以教育必須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發現,職業發展教育是培養專項人才的最佳途徑,而對農業產業化人才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人才是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能夠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得到社會認可的優秀勞動者,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和參與者。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化整體發展水平。
完善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吸引、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為保障,培養一批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操作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引進研發、推廣指導農業產業生產新技術和新成果,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能不斷開發和應用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包裝技術和工藝的農產品加工人才,掌握現代經營和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
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渠道培訓農村實用人才的有效途徑,鼓勵和支持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開發計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市、縣(市、區)統籌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教學基地,與龍頭企業掛鉤,通過政府補貼,培訓龍頭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各級農業科技部門負責,利用農民文化學校、農廣校、職業中學、培訓中心和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通過委托代培、聯合辦學、定向培訓等方式,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廣泛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培訓。
立足農業產業化實際,把急需的關鍵性技術培訓提高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計劃,并將培訓考核結果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及時促進知識更新,不斷適應產業化發展要求。以種植、養殖、加工、營銷技術為重點,選拔一批發展潛力大、敬業精神強的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農業產業化領軍人才培養對象,鼓勵他們參加對口專業自學、大專院校深造、到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安排專門項目、提供工作平臺、落實專項經費,加大領軍人才培養力度,通過3—5年的努力,力爭每個產業領域培養3名以上領軍人才。抓好“甘霖計劃”實施工作,組織農業產業化專業技術人才到省級科研院所進修深造,開闊眼界,提高技能。大力整合農業產業化專業技術人才資源,著力解決學非所用、人才閑置、地域限制等問題,促進專業技術人才的合理流動。
[1]羅紅艷.走向多維,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趨勢[J].教育學術月刊,2009,(9).
[2]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的世紀回眸與發展動態[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2,(1).
[3]李明中,周鴻羽.后示范時代,高職教育路向何方[N].中國教育報,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