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高劼祎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模式研究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高劼祎
摘 要: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期,要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重點任務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具體載體是科技服務業,因此對科技服務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具有戰略意義。由于集聚化理論和模塊化理論的分析框架不適用于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模式,本文試圖將產業集成化理論引入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路徑研究當中,總結集成化產生的條件與動因,提出了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機理。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 科技服務業 產業集成化 機理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發表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從搭建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培育創業投融資機構、孵化小微企業等幾個角度提出了推進眾創空間的建設意見。
同年3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則進一步提出了構建技術創新市場、發展金融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激勵、完善科研體系建設、加強人才培育等更加細化的指導意見。
當前學術界尚未對科技服務業內涵和外延達成共識。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和理論進行梳理總結,結合我國在新經濟形勢下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實際,提出科技服務業的基本內涵是由科技服務業平臺、機構和企業、人才等,通過集成知識、技術、信息、金融、創新等科技資源,向社會提供科研條件、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技術投融資、技術交易、專業技術咨詢等專業化服務,是推進眾創空間、支持大眾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更是引導區域經濟發展結構轉變和優化升級的關鍵產業。
1992年在英國拉夫堡大學的教授Wenston給出過一個定義:集成指的是將基于信息技術的資源和應用集聚成一個具有協同性的整體,這種集成包含三個方面的管理與控制,即數據通信、信息共享以及功能交互;在中國,產業集成的概念由張立和王學人(2002)首次提出,并認為產業集成是一種產業部門的集合,它存在積極的縱向與橫向聯系;王慧敏(2007)從產業集成的表現以及產生結果的角度分析,認為產業集成是搜索集成單元繼而形成集成化的產業組織形態和空間格局;王國紅、陳大鵬等(2010)將產業集成定義為在集群內企業和其他主體的參與下,通過縱向或橫向積極的資源和能力的整合,形成的區域創新綜合體,其目的是提高集群的集成創新能力、增強集群整體競爭力,提升集群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自適應能力。
基于學者們對產業集成化的研究,本文認為產業集成以產業集群為載體,是產業內各組織專業化分工之后再進行功能整合的過程。產業內各業態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有意識、有選擇地通過縱向或橫向的積極聯系結合而成。產業集成化的過程中,各種產業組織和信息等被集成在一個統一的系統當中,各業態之間協同互動,以合作替代競爭,實現整個系統的結構互補與功能優化,其所形成的產業集成體是一種高級的產業組織結構。
3.1 產業集成化與產業集聚化的比較
產業集成化雖然表現為空間集聚的形式,但其背后的原因卻與普通的產業集聚化有所不同。
建筑給排水在正式設計過程中,往往需要按照施工設計圖紙進行設計工作。然而,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施工設計圖紙并未立足于建筑工程實際,如未能結合安裝位置及距離的特點,合理設計給排水管道的間距問題[1]。
傳統的產業集聚理論從外部性探討現象的原因,以及外部性對集聚區域各企業造成的影響。產業集聚的路徑為:當某個區位由于外生比較優勢導致產業集聚時,這個區域便產生了集聚的外部性,形成外部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從而進一步刺激區域分工深化。當新的分工格局形成以后,產業集聚就帶來了更加細分的組織架構和更強大的競爭優勢,最終促使區域獲得長足發展。
可見,傳統的產業集聚分析框架并不適用于科技服務業的集聚現象。科技服務業的集聚不是源于外部性,而是為了功能的互補與整合;不僅為了深化分工,更是為了分工之后的集成化發展。只有實現片段的集成才能發揮各子行業的功能,從而實現自身的成長和全產業的發展。
3.2 產業集成化與產業模塊化的比較
產業模塊化是指產業鏈上的企業、組織和服務對象被分解為多個獨立運行的半自律子系統;繼而通過某種規則將子系統聯系起來,構成更復雜的系統。集成化是建立在模塊化基礎上的,是對后者的有機整合和綜合集成。它從模塊化組織整合的角度出發,繼承了其在分工上的優勢,通過結構互補與功能優化,以適應市場競爭加劇和需求日趨及時化的趨勢。
雖然產業集成化是基于產業模塊化的發展路徑,但前者與后者相比,前者跨越了時間和地理的概念,同時跨越了行業界限,使得組織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規避了產業模塊化過程中對創新的阻礙,促進產業內信息的傳遞和價值的創新。
4.1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產生的條件
4.1.1 相容性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的前提是產業內各類企業和機構具有相容性。相容性是指基于一定目的進行集成的單元之間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質。科技服務業所包含的科技金融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創業孵化機構等組織機構之間存在協同性,彼此目標一致,性質相同,都是為孵化科技型企業提供服務的新興業態。
4.1.2 互補性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的互補性是指在統一的集成目標前提下,產業內的各個企業和機構在功能、作用等方面相互補充的程度。互補性條件是各集成內組織間互相選擇與匹配的依據。科技服務業為了實現其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目標,需要通過結構互補,從而達到功能優化,為服務目標提供全鏈條的服務。
4.1.3 界面條件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的實現和功能的有效發揮還需要界面條件,關鍵在于各組織間能否搭建高效、有序地傳遞物質、信息、能量的界面。科技服務業需要平臺的搭建和體系的構建,只有產業內各個集成單元之間能夠有效地傳遞物質、信息、能量,才能發揮集成體的功能。
4.1.4 環境條件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的決定力量既來源于產業內部條件,也取決于產業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條件具體包括政府作用和制度環境、市場環境、法律環境,資源的豐缺程度和利用情況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
4.2 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產生的原因
Michael(2007)指出,激烈的競爭、不斷的創新以及多樣的市場需求都促使各個組織選擇集成化的發展方式。本文從科技服務業的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分析集成化產生的原因。
4.2.1 需求角度
市場需求的復雜性促進了集成化的產生。科技型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科技服務,包括科技金融、科技孵化、技術轉移、人才培育等,同時因為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得科技服務業日益成為一類復雜型產業,單個組織無法獨立完成全鏈條的科技服務,因而必然尋求集成。
作為需求方——科技型企業對科技服務需求的復雜性促使科技服務業通過集成為產業提供技術需求、金融需求、孵化需求、人才需求等多方面服務。
4.2.2 供給方
激烈的競爭也促進了集成化的產生。新經濟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企業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資源的有限逐漸成為制約創新成功的一大障礙,因而現實中集成化活動愈發頻繁起來。
作為供給方——科技服務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促使各組織機構進行功能的整合,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集成體中缺少任何一環都無法發展,同時任何一環如果不處于集成體當中也無法發揮功能、實現成長。
5.1 組織方式
從集成的本質來看,模式是由組織方式決定的,因而研究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的機理就首先需要探尋其組織方式。
從集成的行為方式來看,集成存在互補型、互惠型和協同型三種組織方式:互補型是集成單元間以優劣勢互補為基礎行處的關系;互惠型是集成單元以某種物質為媒介,以供給與需求為主要方式形成的關系;協同型集成是集成單元為優化彼此功能,經過聚合重組,形成信息共享、交流互動、協同一體的整體性集成體,從而獲得單元功能的倍增和整體功能的實現。
從集成方法的角度來看,集成分為產業鏈順次集成、集線器和平臺幾種方法。
本文認為,適用于科技服務業的集成模式是協同型的系統集成,同時采用集線器型的集成方法。科技服務業圍繞科技型企業這一核心,協同互動,以網絡化相聯系,實現全系統內功能的成倍增長。
5.2 運行模式
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孵化服務、技術轉移服務、人才培育服務等通過鏈接、聯盟等形式集成發展,各組織模塊之間結構互補,功能優化,形成科技服務集成網絡。依托以科技服務業龍頭機構為主體、相關小微科技服務機構為附體的科技服務集成體系平臺,實現科技服務的聯動效應,輸出各類科技服務,與企業之間實現科技服務的供需有效對接。
科技服務業的集成化發展在兩方面發揮作用。一方面,科技服務業只有集成化發展才能發揮每一個子行業的功能,推進各類服務機構、服務體系的發展,最終實現科技服務業的成長;另一方面,科技服務業只有通過集成化發展才能為高技術產業提供全鏈條的服務,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各子系統協同合作,即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孵化服務、技術轉移服務、人才培育服務作為集成化系統的子系統,依托集成體系平臺,在政策環境、配套設施支撐下,集成化發展。其中,科技金融服務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技術轉移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孵化、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科技鑒證、知識產權戰略等服務;科技孵化服務為企業提供輔導與孵化;人才培育服務為企業輸送高端人才。各子系統功能相互補充,形成科技服務集成網絡系統,實現科技服務業各部分共同發展,與科技型企業互動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立,王學人.推進我國產業集成的問題、成因及對策探討[J].當代財經,2000(07).
[2] 王慧敏.旅游產業的新發展觀:5C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7(06).
[3] 王國紅,陳大鵬,劉穎.有核集群產業集成化過程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09).
[4] 胡漢輝,倪衛紅.集成創新的宏觀意義:產業集聚層面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12).
[5] Michael A.Abebe.To Integrate or Not to Integrate: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Virtu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Organizations[J]. Business Strategy Series,2007(83).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a)-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