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樓建設
校辦企業改制研究——以浙江商業機械廠為例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樓建設
摘 要:我國高職院校自成立校辦企業以來,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彌補了學校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改善了學校的辦學環境等。但其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制約著其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校辦企業改制勢在必行。
關鍵詞:校辦企業 改制 研究
高職院校校辦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產學研的結合,有效地支持了高職院校學科建設和發展,提高了教職工的科研研究水平,穩定了學校的科研隊伍,彌補了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的不足,為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學校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從其發展過程來看,存在著產權歸屬不清、人員冗余與老化、行政干預過多、經營機制不靈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高職院校校辦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因此校辦企業體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1.1 產權不明
高職院校對校辦企業的出資有貨幣資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多種形式。如有的是直接投資,有的是課題經費,有的是集資,有的是借款等多種形式,來源多樣,因此對資金的界定比較難,給產權的鑒定帶來了比較大的困難。
1.2 管理體制不順
學校、企業關系未能完全理順。校辦企業隸屬于學校的主管部門,其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學校制約。校辦企業習慣于用學校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來進行操作,校企不分,造成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主管理受到了較大的制約。也有一些校企因為自身關系,給學校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影響到學校的聲譽。
1.3 權責不明
一方面,大多數的校辦企業的負責人是由學校黨委會討論決定由學校任命或聘任產生的,學校對校辦企業的管理大多數都參照事業單位管理的模式,而另一方面,校辦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應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決策,其主要目標為利潤最大化,但學校的目標、管理方法和存在價值與校辦企業存在的差異,涉及校辦企業重大的事項,需由學校的校長辦公會議、黨委會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但學校對企業的工作有時缺乏深入了解,會延誤決策,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校辦企業一旦發生經營或者法律方面的糾紛風險時,這些風險必將轉嫁到學校身上,因此“個人負贏,企業負虧,銀行負債,學校負資”是對這種現象的真實反映。
1.4 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成熟
由于校辦企業的產權未完全理清,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學校校內的科研成果和專有技術成為一個難題。如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技術產權如何分比例;企業利用校內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生產、日常經營該如何確定;校內教職工利用校辦企業的相關設備研究發明、課題研究該如何評估等等。
1.5 資金缺乏
學校對校辦企業的投入基本上只限于企業剛成立時,投入了固定資產和科研技術,但日后經營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因學校的資金首先用于學校自身的教學、科研、人員工資、基礎設施建設等,但對校辦企業的交款指標卻有年年上漲的趨勢,因此校辦企業的資金更加缺乏,只能申請貸款,有時由于缺乏資金,一些好的項目無法立刻實施,經營活動受到阻礙,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1.6 制約及激勵機制不完善
大多數的校辦企業的人事關系都由學校統一管理,甚至有的學校將學校內部富余人員安排到校辦企業,受到學校平均主義大鍋飯思想的影響,校辦企業的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收益沒有與經營業績真正掛鉤,經濟效益好的與虧損的收益差別不多,而且有些負責人利用職權報銷自身費用,存在財務管理漏洞。校辦企業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不靈活,不同的編制享受不同的社會保障,員工的工資津貼發放參照學校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沒有真正與工作、經營業績掛鉤,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
浙江商業機械廠是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辦企業之一,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以上的問題,為了規避風險、與市場接軌、有效增強職工的積極性,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萍籍a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2號)、《教育部關于高校產業規范化建設中組建高校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的若干意見》(教技發[2006]1號)、《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校辦企業實行規范化管理的通知》(浙教計[2009]58號)等文件精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結合學校校辦產業的實際情況,主要目的是改革學校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直接辦企業的做法,重新確立國有經營性資產的責任主體,依法理順學校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明確學校企業出資人代表,從而建立起科學、規范的高校產業管理體制。
2.1 清產核資、分清產權
請專業的機構對浙江商業機械廠進行了清產核資,科學準確地評估了其資產,重新界定了產權,確保了國有資產在改制中不流失。清點核算清楚所有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各類資產具體的類型、數額、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歸屬等。
2.2 組建資產經營公司
按《公司法》規定組建了一人有限公司類型的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經營性資產的投資、經營、管理;經營性資產和股權的置換、轉讓;股權的收購、公司兼并和資產重組;專利和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的投資、經營;成果轉化、轉讓和資產托管;科技、教育、醫療、經濟、金融、文化、住宿和餐飲業、物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投資和服務。浙江商業機械廠也相應的成立了董事會和監事會。資產經營公司依法經營與管理學校所投資企業的股權和經營性資產,行使出資人權利,履行出資人義務,承擔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責任;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孵化科技企業,創辦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資源優勢的現代企業;統籌管理、整合資源,推進學校產學研與地方合作的各項科技產業化工作。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構筑了一道“防火墻”。
2.3 理順人事關系,建立合理的用工機制
人事管理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企業中學校事業編制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五險一金”及支付公費醫療的超支部分等由企業承擔;學校負責其檔案工資的管理;住房、退休、專業技術職稱評聘等按學校事業編制人員相應政策執行。在校辦企業工作的事業編制人員,在企業改制時,要求回學校工作的,給予一次選擇機會;選擇到企業工作的人員,根據國家、省有關政策執行;選擇回學校工作的人員,根據學校有關人事管理和崗位聘任政策執行。
高校校辦企業改制就是克服校辦企業種種阻礙,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符合校辦企業特點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積極發展、規范管理“的指導方針,大力推進校辦企業的改制,理順學校和企業的關系,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資產經營公司的建立只是為校辦企業運行機制的高效率創造了一種可能、一種制度保證,但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例如其董事會的成員是以學校的行政領導為主,因學校的行政領導工作重心在學校,因此對企業的經營決策難以及時掌握,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因此,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校辦企業的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使改革和管理共同促進,將會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徐風華,王俊杰.國有企業改制的理論視角與方案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2006(11).
[2] 李輝生.國家創新戰略與高校知識產權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6(18).
[3] 王佳.黑龍江大學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6(22).
[4] 胡俊平.高等學校科技產業改制的探討[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I).
[5] 王玉.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改革探析[J].科學管理,2007(1).
[6] 陳永玲.關于深化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改革研究,2007(3).
[7] 王漢武,楊風敏.淺談高職企業的運作問題[J].經濟與管理,2007(6).
[8] 杜輝華,朱健.高校校辦企業的改制與發展[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8(3).
[9] 郝遠.高??萍籍a業發展的制度選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a)-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