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顯斌 梁金娥 張小林
摘 要: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生態系統,它的生存和發展受社會經濟、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運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等方法從文化生態的視角對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研究,得出了結論:經濟結構的改變給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來的隱憂;缺乏有效的社會組織管理機制;現代文明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沖擊;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管理人才匱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思路,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
引言
德夯苗寨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屬于典型的苗族居住村。苗寨居住著上百戶苗民,他們用苗語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濃郁的苗族風情與獨特的民族習俗,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濃厚、項目眾多,例如,德夯是天下聞名的苗鼓之鄉,曾出過五代苗鼓王,百獅會、趕秋、接龍、椎手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特色濃郁。
隨著德夯苗寨旅游業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現代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嚴峻挑戰。文化生態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現代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既是一種對社會現代化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種系統、全面的觀察自然、科技以及社會的整體方法[1]。從文化生態視角來思考民族傳統體育,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發展觀,將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發展困境
(一)經濟結構的改變給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來的隱憂
長期以來,德夯苗寨屬于典型的農業經濟型社會,人們通過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滿足自己日常生活所需,生活圈狹小。在這種特定是空間和時間里,人們相互交流、相互幫助,關系融洽,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民族習俗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當地“寨老”利用農閑時間和固定的節慶日組織人們開展一些民俗活動,其中包括舞龍舞獅、苗族鼓舞、刀梯絕技、竹竿舞等眾多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形式出現多樣化。首先,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數不斷增加,加劇了德夯苗寨人口的對外流動,對傳統體育活動的參與與組織產生負面影響。其次,旅游業的發展占據了許多原生態地理環境,人們自由活動的空間變小。許多百姓放棄了原有的農耕生活,參與到旅游經濟建設中來,如開餐飲、旅游商店等。即使有部分人們還保持農業生產和勞作,但在農閑時間也會參與到旅游經濟中去。慢慢的,人們沒有了農閑時間的概念,居民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時間隨之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二)缺乏有效的民族傳統體育管理機制
過去,德夯苗寨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較為穩定的組織體系?!皶窆葓觥笔钱數孛褡鍌鹘y體育開展的主要場所,“寨老”是傳統體育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會在農閑時間和各種節慶日舉辦一些傳統體育活動。改革開放以后,當地傳統的社會組織體系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相關部門。1986 年,矮寨鎮建立了吉首市第一個鄉鎮文化站,文化站組建了一些民族民間風情藝術表演隊,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管理起到推動作用,但遠遠沒有達到科學、體系的管理要求。如今,德夯苗寨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是由當地政府引導,村委會和旅游公司組織。然而存在許多弊端,出現政府引導不夠,村委會組織松散,旅游公司過多的商業化等問題。
(三)現代文化的交流傳播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沖擊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它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行為規范、道德觀念等因素息息相關,具有濃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然而,現代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打破了傳統文化的固定格局,群眾生活方式變得豐富多彩,必然會對傳統體育產生沖擊和影響[2]。首先,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傾向于現代的體育項目,如籃球、羽毛球等,只有部分老年人堅持參與傳統體育活動。其次,人們的娛樂方式出現多元化,看電視、上網、打麻將等成了德夯苗寨居民日常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
(四)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管理人才匱乏
體育人才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是體育事業構成的核心要素[3]。德夯苗寨由于地處偏僻,交通環境閉塞,體育人才一直缺乏。據調查,當地政府對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專門的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機制,忽略了對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所需要的體育實務人才的培養。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主要依靠當地老一輩的認真解讀和全面口述,但隨著對外流動人口的增加,傳承人才儲備變得薄弱。此外,受現代文明的影響,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意識逐漸淡薄,對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認同感、參與意識和責任感減弱,導致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氛圍逐漸消失。
二、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發展思維
(一)充分利用德夯苗寨的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民族傳統體育
德夯苗寨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地處德夯風景名勝區的中心位置。苗寨周圍山勢跌宕,絕壁高聳,溪流縱橫,屬于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內有“德夯大峽谷”、“天問臺”、“流沙瀑布”、“盤古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伴隨著矮寨大橋的建成通車,聲名大噪,成為繼湘西州張家界、鳳凰古城之后又一重點開發的旅游勝地[4],為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德夯苗寨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優勢,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并與旅游相結合,促進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
(二)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系統
文化生態系統比自然生態系統更加復雜,其中不僅包含著自然因素,社會、政治、文化等更是影響此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5]。近年來,德夯苗寨旅游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科技的進步對傳統的手工藝和體育器材產生沖擊,現代文明的傳播使人們的信仰發生改變,現代法制逐步代替鄉村“禮俗”治理的日常生活規范,部分民族傳統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持續發展的條件和能力。因此,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要與當地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協調發展,努力維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完整性,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系統。
(三)原生態保護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
原生態保護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是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加強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的原生態保護,特別是某些即將失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采取搶救和保護措施。例如,對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其歷史、文化底蘊;組織相關人員和志愿者,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和有經驗者學習;充分發揮矮寨文化站的作用,對某些瀕臨失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收集、整理、記錄并采取搶救措施;請民族傳統體育專家對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原生態保護、利用進行指導等。另一方面,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傳習和“凍結”式的保護,民族文化不僅處在一種歷時性的“傳統”中,而且處在一種共時性的“生境”中[6]。因此,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要求當地民族傳統體育不斷發展,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我們可以依據需要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以改造,與現代體育相結合,注入新的內容,使其不斷完善,做到創新性發展。
(四)合理引導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走文化產業化道路,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最佳途徑。近年來,德夯苗寨旅游業發展迅速,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納入到旅游經濟發展中,為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要立足于本地優勢,面向旅游市場,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規模經營,形成經濟利益鏈,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力、財人、物力、科學技術等資源投入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當中來。
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產物,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健身、娛樂、教育等價值。它產生于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并具有自身的文化生態系統。然而,隨著自然、經濟、社會等環境的變化,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經濟結構的改變給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來的隱憂,缺乏有效的民族傳統體育管理機制,現代文明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沖擊,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管理人才匱乏等一系列發展困境。結合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實際,筆者提出,充分利用德夯苗寨的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系統,原生態保護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合理引導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等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發展思路,試圖為德夯苗寨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 ?熊春林,黃正泉,梁劍宏.國內文化生態研究述評[J].天地人文,2010,(3):153-155.
[2] ?萬義.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J].體育科學,2011,31(9):41-50.
[3] ?張瓊,徐東富.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需求及對策[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21(2):36-39.
[4] ?鄭軍,張小林.湘西德夯地區戶外體育文化資源開發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8):411-412.
[5] ?吳橋,彭立群.文化生態學視野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解讀[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4):86-88.
[6] ?薛群慧,董建新.村寨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發展[J].學術探索,2001,(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