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梅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強調:“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地方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應對網絡輿論的效率和效果如何,直接體現政府的治理水平,影響到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關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關鍵詞:網絡輿論;引導策略;公信力
一、綦江區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思想傳統
目前綦江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呈現出被危機推著走,被輿論逼著說的狀況,政府還習慣于用傳統思維應對新問題,危機發生后往往只注重做好“善后”工作,而不重視從根本上“亡羊補牢”,對前瞻性的預防則沒有強化;有的領導對網絡存于懼怕心理,敬而遠之,不善于借網了解社情民意;由于“管住”思想的影響,網絡上出現涉及本地、本部門的負面信息,有些街鎮、部門領導仍然抱有“能瞞則瞞”的僥幸心理,被動應對,以堵代疏,往往錯過了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
(二)管理力量單一
綦江區網絡輿論的管理力量單一,政府依然是最主要的管理主體,沒有調動網絡媒體和廣大網民的管理積極性,單純依靠政府的強制性力量,而忽視了公眾的力量,包括第三方非政府組織等廣大的社會團體。
(三)管理隊伍分散
目前,綦江區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人員共有175人,其中只有18人專職從事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其余人員大都為“兼職”網絡工作者,通常是先做完“本職”任務再附帶從事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導致突發網絡輿情事件后引導工作無法順利展開的尷尬。網絡輿論引導“兼職”工作者幾乎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網絡輿論引導培訓,也缺乏網絡處置經驗,導致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即便有人想處置也“無能力”處置的尷尬;各街鎮、部門對收集到的輿情,沒有進行歸納整理,對網民回復隨意,回復內容不具權威性。
(四)管理機制不暢
一是網絡輿情值班機制不健全。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和時效性,缺乏相應值班制度的部分街鎮、部門,面臨突發網絡輿情事件不能第一時間搜集輿情信息,延誤了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二是網絡輿情研判機制不科學。部分街鎮、部門收集到相關輿情信息后沒有研判,或者缺乏科學研判,導致被動應對,網絡輿論引導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網絡輿論引導督查機制不到位。網研中心發現網絡輿情信息后轉交相關責任單位處置,缺乏責任單位處置情況和處置效果的反饋,導致網絡輿情處置督查的缺位。
(五)輿論引導弱化
重慶綦江網和綦江在線是網民最喜歡看、對網民影響最大,也是兩大綦江的主流媒體網站。前者屬于綦江區委區府官方網站,后者屬于本地民營網站。2014年綦江宣傳部問卷調查顯示,有58.6%的人更喜歡后者,并認為該網站發布的信息對他們的影響比前者大;有85.6%的網民更喜歡瀏覽有互動欄目的網站,有77.3%的網民認為前者只有信息發布,沒有開通評論。官網信息權威、客觀性強,理應受網民更加青睞,但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官媒重信息發布輕互動交流,導致主體引導作用不強。而后者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有可能鼓勵爭議、導演相關事件,追求高點擊率,負面信息往往較多,給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滋生的“溫床”。面臨突發網絡輿情事件時,后者很多時候拒絕管理和協調,加大了本地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難度。
二、綦江區網絡輿論引導的策略
(一)鼓勵官員觸網施政
正確認識網絡、關注網絡、包容網絡、使用網絡,具備一定的網絡素質和能力是網絡時代各級領導干部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開明開放的網絡觀,要擯棄僥幸心理,充分發揚敢于擔當、敢于創新的精神,積極適應新形勢下的網絡執政環境。善于利用網絡媒體來拓寬傳統執政能力建設的內涵和外延,善于學網、懂網,善于用網傾聽民聲,鼓勵在網上開博、網上跟帖、網上嘉賓訪談,建立領導干部網上在線交流制度,讓互聯網成為黨委政府和廣大網民交流、聽取意見、接受監督的新平臺,推動網絡問政常態化。
(二)網絡輿論多方共管
一是引入非政府組織參與網絡輿論管理。“少干預、重自律”,這是西方各國管理互聯網的一個共同思路,他們認為行業自律應該是管理網絡輿論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職責主要集中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上,具體的操作規范應由行業協會等組織來制定實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方許多國家的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規范、受理公眾投訴、開展普及教育等方式,在管理互聯網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國電腦倫理協會制定的“十誡”、日本的《電子網絡運營中的倫理綱領》、新加坡的“互聯網家長顧問組”等。我國在借鑒西方國家做法的基礎上,政府也在轉變職能,改變過去行政主導型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先后出臺了《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博客服務自律公約》、《文明上網自律公約》,引導行業、網民自律。地方政府也應適當放權,發揮地方互聯網協會管理互聯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行政府與行業組織對網絡輿論的共同監管。二是加強“網盟”建設。網絡社會是一個松散、組織化程度低的虛擬組織,增加了網絡社會管理的難度。在加強網絡社會自治自律的同時,應積極探索網絡社會的組織化建設。如通過建立“網絡虛擬社群”、“網民聯盟”、“網友會”、“青年網絡文明志愿同盟”等方式,可以聯絡一大批網民意見領袖、網上精英分子,組建網絡大聯盟,提高網絡社會的自組織化程度。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潛在的敵人。要允許和鼓勵他們對地方政府的施政缺失提出批評,開展輿論監督;同時,通過積極溝通對話,幫助他們理解現代社會公共治理的復雜性,引導他們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幫助地方政府,緩釋民間某些不滿情緒。這樣做比地方政府直接發聲進行宣傳可謂事半功倍。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做好需要職業化,做成需要專業化。各街鎮、各部門要明確1名具體分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領導和1-2名專職工作人員(具有新聞學、社會學相關專業背景)從事網絡輿情引導具體工作,即使是兼職也要明確權利和職責,加強對“網民回復”的科學管理,對發現的網絡輿情,要分門別類,區別對待,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水平就是專業化、說服力。網民的問題沒有邊界,提升專、兼職網絡輿論引導隊伍的專業化水平,除了鼓勵自身博學蓄才氣外,還需宣傳部搭建平臺,定期開展業務培訓,開辦如微博管理員、網絡評論員培訓班等,依托高校、黨校資源,請專家、教授傳授應對技巧、處置經驗,提高實戰能力,確保關鍵時刻能有效發聲。
(四)完善工作體制機制
一要建立輿情值班制度。各街鎮、部門要建立輿情值班制度并上墻,要明確值班領導、值班人員、值班時間。二要建立輿情日報制度。實行一天一報制度,有事報事,無事報平安。各街鎮、部門要在第一時間收集涉及本轄區、本部門有關的社會熱點、傾向性信息,及時報送到區網研中心;區網研中心對收集的輿情進行匯總,對于敏感性、苗頭性的輿情,及時報送領導參閱。三要建立定期研判機制。輿情研判會要每周或者每月集中召開一次,由區網信辦牽頭,相關單位參加,對涉綦輿情進行集中研判,并分類交辦處理。四要建立督辦反饋機制。區督查室、區網研中心要督促檢查交辦的相關輿情的引導情況,并及時將檢查情況報送相關區領導和有關部門。
(五)加強主流媒體引導
一是著力打造官方媒體。信息不對稱是引發公眾對政府及政策不知情,對政府管理工作不了解,對政策決策不認同,政府輿論引導無效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意義上政府門戶網站是政府的一個優秀的信息共享、公布、宣傳的平臺,要把信息公開、日常監測、交通、住房、旅游、互動交流融入網站。堅持政務公開、信息公開,保證公民的知情權,最大程度地擠壓謠言傳播空間,提高公眾對政府權威和政策的認同度,增強政府公信力。當前網絡問政已經成為現代政府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官方網站要在原有互動欄目“區長信箱”、“綦江論壇”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一系列彰顯地域色彩、貼近本地生活的“網絡問政”精品工程,如“咨詢投訴”、“依申請公開”、“政務論壇”、“嘉賓訪談”(建議把廣播電視臺的“陽光綦江”訪談節目以文字的形式搬進重慶綦江網)、“網上辦事”、“便民服務”、“在線調查”……充分利用網站、政務微博、重慶綦江手機報等新主流媒體,主動設置議題,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邀請權威部門、專家為網民解答疑惑,打造政府與百姓溝通的橋梁。二是著力完善網站管理機制。全區屬地網站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行誰負責”要求,各網站的運營單位負責網站的系統運行安全,明確“班竹”權限,嚴把信息審核關,從源頭阻斷制瑤、傳謠。規范管理,制度先行。區網信辦會同區網監支隊積極探討完善網站監督管理機制,對網站進行指數績效評估考核,對不服從管理的網站加強懲治和處理。當輿情危機發生時,官網、民網才能形成合力,配合政府的輿情引導工作,才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權,引導地方網絡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