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簡稱“鄂”,中南部為江漢平原,其余為鄂西山地、鄂北崗地與鄂東低山丘陵,鄂北地區包括廣水、漢川、十堰、襄陽、隨州、荊門等城市?!岸醣睄彽亍?,是指襄陽市域內漢江東北岸地區,包括老河口市、棗陽市以及宜城市。
地處鄂北崗地的廣大農村迎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習習春風,越來越多生活寬裕起來的農民兄弟,對擁有布局合理,造型別致,節能實用的新型住宅愿望變得更加迫切。
傳統農村住宅的平面設計——
在鄂北崗地農村傳統的住宅中,起居室與客廳(堂屋)的功能多合二為一,有足夠的面積擺放家具和全家集中活動。臥室分列客廳(堂屋)兩側,并且習慣于將家中年長者的臥室置于東側,而將一家之主的臥室設于西側,晚輩及兒女的臥室則處于二層。
廚房的位置一般設于院落中的東或西側,且與主體建筑分開單設。由于農村住戶一直有著燒柴做飯的生活傳統,廚房的空間有一半多用于儲放柴火,故而面積較大。儲藏間因多用來儲藏余糧,所以大都臨近于廚房,方便搬運和烹飪取用。
衛生間作為衡量居住文明的一個重要尺度,多在院落西南角不顯眼處搭建,且以旱廁為主。
傳統的農村住宅中獨立餐廳并不多見,人們習慣在客廳完成就餐活動。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民有設置餐廳的愿望。另外,作為鄂北地區農村的生活習慣,尤其在熱天,庭院中就餐也是一種途徑。
樓梯在二層及二層以上農村住宅中的體現多暴露于室外,單層農村住宅則依靠庭院聯接各房間。直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住宅中的樓梯才逐漸由室外轉為室內布置,通常狹窄陡峭。
新農村住宅的立面設計——
鄂北崗地新農村住宅的立面設計應充分利用具有當地地域特點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在住宅形制、式樣、裝飾上更應突出地域傳統風格,這些對于塑造住宅的良好立體形象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寓型多層住宅
公寓型多層住宅的設計風格主要是根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歸集體所有的情況而酌情設計的,由于農村房屋不能自由轉讓,宅基地不能流轉,所以農村住宅的城市化進程必須要考慮到住宅的統一性。而這種以4至6層為主,形制上與城市小區中單元式多層住宅相像的建筑,大大提高了所在地的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在我所設計的棗陽市南城街道辦事處宋灣農村新社區、吳店鎮的二郎新農村、環城街道辦事處張灣新村和鹿頭鎮的丁莊農村新社區等都采用了城市風格的多層住宅模式。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宋灣農村新社區和張灣新村在規劃設計中還考慮了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用地的布置,使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得到了保障空間。
公寓型多層住宅的設計風格優勢在于較大幅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將節約的空間用于農戶活動,從根本上獲得了農民的認可。這種多層的住宅模式使得農戶間住的更緊、更近,相互間溝通與互助更加容易,而節約下來的土地又可為農業生產帶來方便。同時,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市場經濟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一部分以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戶已逐步脫離了農業活動,轉而向往于城市生活。公寓型多層住宅設計基本上接近城市生活模式,很適合這類農戶使用,同時其建筑特征也有利于建設統一的新農村文化。
院落式低層住宅
這種類型的住宅設計都是兩到三層高的建筑體,從外形看較為方正,內部設計帶有庭院,設有前堂,有的還帶有車庫,兼具現代感和實用性。院落式低層住宅的房屋設計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的住房制度改革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也是當前新農村規劃中建筑設計的主流類型。這類房屋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內部結構簡潔,對施工工藝要求相對較低,特別是有的還在外觀上考慮了與周邊環境、建筑風格的統一。
在鄂北農村中,大部分農戶依然鐘情于他們印象中最熟悉的院落式住宅。而在當地,這種院落式住宅又多為前院式或后院式。
前院式——
前院式住宅表現為進門先進院、再進房。其一層臥室適合家中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使用,而單獨的二樓起居室,則適合農村多子女中的年輕人使用。
前院式住宅中,每家基地占地約為140㎡,較之農村普遍存在的“獨門獨院”住宅少則一兩百平方米,多則四五百平方米的占地面積來看,所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面積是相當巨大的。
后院式——
后院式的布局表現為進門先入房,院落處于房屋的背后,從而避免了開門家禽隨處跑的視覺不適,保證了來訪者對房屋外在整體形象的第一眼良好印象。在房屋背面布置的生活服務院落,亦可在適當位置布設單戶用沼氣池,收納畜禽糞便保持院落的環境衛生。為了滿足農村生產的實際需要,無論前院式或者后院式住宅,都可在房屋底層布置安排一個停放農用車輛機械、放置農用工具的單獨空間使用。院落中的邊角空余則可種植綠葉植物或時蔬,形成農村所特有的院落景致。臥室和衛浴間主要安置于二層,利用二層與底層之間錯落出的平臺空間還可作曬臺使用。
除以上兩種新農村院落式住宅形式外,還有一種側院式住宅,其顧名思義是將院落布置于主要建筑的側面,在聯排布置的側院式住宅規劃中,側院可統一布于住宅一側,也可兩兩相鄰布置,中間或柵欄隔開或與鄰居合用。樓層中的結構則與前院式或后院式住宅基本一致。
以上三種新農村規劃式樣均較適應鄂北崗地的地形地貌,較符合鄂北農村農戶的居住習慣,便于在鄂北廣大農村地區中推廣普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至今,鄂北崗地的農村一改過去落后、破敗的舊面貌而煥然一新,但愉悅之余我們還應注意到,許多地方盲目追求所謂“高大上”風格品味,新農村建筑風格完全照搬羅馬柱、雕繪、尖塔、八角房等歐式建筑的典型標志,過分推崇外國小鎮似的環境氛圍。誠然,這些COPY而來的建筑風格剛開始的時候咋一看感到好奇和新鮮,但其裝飾性遠遠超出了它的實用性,在農村中顯得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形式多樣、模式多變的新農村建筑風格會越來越多的呈現于全國廣大農村地區,而作為鄂北這片崗地上的普通農民則會更加切實的感受到這股進程所帶來的積極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新農村建設中房屋建筑設計風格探析其所長》王菊萍 魅力中國 [J] 2010
[2]《豫西北地區新農村規劃與住宅設計研究》王興軍 長安大學 [D] 2011
[3]《鄂北崗地農田水利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任興亮 襄樊學院學院報 [N] 2012
[4] 《新農村“仿城”開發致傳統建筑風格流失》徐廣忠 中國產經新聞報 [N]2012
[5]《新農村建設中的住宅建筑風貌塑造研究》蘇放 成都理工大學 [D] 2011
[6] 《贛南新農村住宅建筑設計研究—以大余縣為例》 盧治清 南昌大學[D]2011
作者簡介:劉浩 1982年3月出生,男,湖北棗陽人,湖北省棗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規劃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建筑學、建筑工程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