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城鎮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以犧牲一切的態勢來奪取城鎮化的勝利。中國的城鎮化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在過程中犧牲了許許多多農民土地的權益,在結果中大部分農民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城鎮化所帶來的便利。所以,為了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我們需要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農民土地權益有法可依;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增加違法的成本;以市場作為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衡量標準,征地價格以市場價格為準,不得侵占農民利益;明確農民土地的產權;努力加強對土地的監督,使征地遵循法律程序;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宣傳土地法律,使法律下基層,使法律深入民心,提高農民自己的維權的意識。
關鍵詞:中國城鎮化;農民;權益;保護
一、城鎮化與農民土地權益
所謂的城鎮化就是一個過程,是由農村向城鎮轉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一轉化過程:第一,農村土地轉變為城鎮土地即農民集體土地向國有土地轉變;第二,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農民的戶口發生轉變;第三,經濟的轉變,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農民的土地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我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第二章第八條明確規定,“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等,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村土地承包法》也規定,“賦予農民長期并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物權法》明確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等確立為物權”。從相關法律文件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民依法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及相關的財產權,農民集體也享有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土地被征收變為國有土地,我們需要保護轉換過程中農民的土地權益不受侵害。然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農民的土地權益受到了各種侵害,土地被征收轉為國有,農民失去土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失地農民更加貧困,城鎮化并沒有給這些農民帶來便利跟利益。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問題應該引起政府重視,政府需要拿出行動解決問題。
二、城鎮化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出現的問題
(一)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有的政府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以低價征收農民的土地,再高價進行流轉,或者低價征用農民土地進行公共建設,美其名曰為了公共利益。我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為了實現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且給予農民一定補償”,《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農民一定補償”,《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確實,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征用土地的前提,但是征地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并不是為了實現某些部門的私人利益。低價征收農民土地來進行公共建設不僅違反了農民的意愿,而且還違反了法律規定。
(二)有的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建設經濟開發區,集中征收農民土地。政府征收土地之后,沒有給予農民恰當的經濟補助,不僅如此,在流轉之后,農民并不能保障自己獲得政府所提供的流轉費,而且也不能獲得土地流轉之后所帶來的其他增值收益。這樣做的后果是,可能造成大量空城的出現,一些政府建設了大量開發區卻吸引不到投資商,土地荒廢,資金浪費,農民土地權力也受到侵害。就算吸引到了投資商,如果企業主對土地進行合并建設后發展受損會存在違約的現象,也會使農民利益受損。
(三)政府機構,司法機關對于農民土地權益糾紛的漠視。雖然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明確提出了對農民土地權益的具體保護要求,但是相關部門并沒有很好的執行這些規定。更為惡劣的是有的相關的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等不受理農民土地糾紛訴訟,信訪等。這些政府機構覺得農民問題是小事,對于這些問題能拖就拖,很多農民土地的問題經過這些單位的一拖再拖之后,最后都只能不了了之,農民的怨恨則越積越深,最終會爆發對政府部門的不滿,釘子戶,釘子村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政府的辦事不力,對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漠視。
三、農民權益保護不力的原因探討
(一)我國并沒有形成專門針對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問題的法律,在征地的時候,地方政府扮演了許多不光彩的角色。我國現行的土地相關法律法規等并不完善,并且存在著缺失現象。盡管我國的《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對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問題有一些相關規定,但是對農民土地流轉實施的條件、范圍、農民主體地位、權利義務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卻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第一,目前我國農民土地權益保護主要是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加以規范,嚴重缺乏相關法律經行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存在立法上空白的問題。第二,現行的關于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法律大多停留在地方性行政法規的層面上,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甚至缺乏必要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農民維權意識比較淡薄,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總體來看,農民的維權意識比較單薄,對相關法律的認知程度較低,而且缺少一定的組織化,具體表現在:第一,在征地過程中,很多農民對于相關的征地政策并不了解,知之甚少,無法準確地獲悉征地中自己可以享受的所有土地權益信息,即使權力受到了侵害,他們也不會甚至不愿訴諸法律,尋求法律的救濟。一些農民為了暫時獲得賠償金,為了眼前利益而盲目地放棄土地權益的事件屢見不鮮。第二,現有的維權路徑建設不足。農民本身的自我保護能力本來就很弱,除了上訪以及借助媒體等方式外,并沒有其他別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土地權益。所以通常處于各種利益群體博弈的弱勢一方。
四、強化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建議探討
(一)完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城鎮化過程中征收農民土地有法可依。我國的城鎮化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相關法律一直并不完善,導致城鎮化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違法行為。在城鎮化需要征收農民的土地過程中,農民的權益并沒有得到切實的保護。所以為了維護農民土地的權益,完善土地管理法律的工作迫在眉睫,不僅如此,每個地區都應該根據自身的不同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點的法規。
(二)相關部門須嚴格執法并且增加違法成本。在城鎮化中,相關部門需嚴格按照發土地管理法律規定征收征用農民的土地,不得因為自己私人利益侵害農民的土地權益。在征地的過程之中 ,需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監督,防止他們執法不嚴,執法違法 ,知法犯法。增加其違法成本,加大其犯法懲罰力度,保護好農民的土地權益。
(三)加強監督工作。在城鎮化過程中應該建立巡視小組,監督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征收工作,發現違法行為進行制裁。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國家土地督察制度 巡視小組根據通知監督土地征收工作,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不受損害。當然應該讓部門農民也能加入巡視小組,這樣,農民的土地權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四)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妥善安置失地農民。農民土地是農民生活的經濟來源,征地等于讓其失去了謀生工具,沒有了經濟來源,農民的生活會很困難。但是,城鎮化又是現階段我國發展必須走的路,矛盾之中,政府應該加大對失地農民的經濟補償。不僅如此,對于失地農民,政府應該給予妥善安置,盡量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享受到城鎮化帶來的便利。
(五)宣傳土地法律,提高農民自身的維權意識。由于歷史原因跟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所致,我國農民的土地法律意識非常淡薄。我國農民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教育,對于法律也并不了解。在他們的土地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方式去維權,或者說他們會選擇忍氣吞聲。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需要對農民群體進行法律宣傳,多搞一些法律進鄉等活動,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五、結論
我國的城鎮化并不是真正合理的城鎮化,存在了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農民的土地權益保護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城鎮化跟農民的土地利益息息相關,沒有農民的支持,城鎮化并不能真正實現,所以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相關著我國城鎮化的成敗。在城鎮化過程中完善相關法律,真正做到使農民享受到城鎮化所帶來的便利,使他們享受到土地給他們帶來的權益,我國的城鎮化必會更加穩步的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李奮進. 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研究[J]. 特區經濟,2012,(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5]孫素君,吳初國. 城鎮化過程中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研究[J]. 國土資源情報,2010年第一期.
[6]劉新衛,吳初國,張麗君. 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土地利用策略[J]. 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
[7]劉海艦. 城鎮化視角下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若干問題思考[J]. 法制與社會,2014,(7).
[8]姜戰潮. 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立法思考[J]. 蘭州學刊,2014,(12).
[9]張云華. 城鎮化過程中要注重保護農民土地權益.[J]. 2010,(05).
作者簡介:劉恒春,(1991—),男,安徽滁州人,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