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潔 胡小強

【摘要】李克強總理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得出的主要數據表明,我國正同時經歷著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面臨著人口結構迅速老齡化的巨大挑戰,尤其以沿海地區中小城市的老齡化問題最為明顯??焖倮淆g化對城市的規劃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第一,構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環境;第二,倡導老年友好的社區建設;第三,引導老年友好的社會服務。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老齡化;老齡友好
1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受建國后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影響,我國本世紀頭20年進入快速老齡化發展時期。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人口為1.77億人,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面對快速老齡化趨勢,更多老年人在城市生活對城市的形態和管理的影響,以及養老負擔日益加重對中國社會和家庭的照料方式的影響,老齡化降臨將對城市帶來巨大的影響,本課題將嘗試從老齡友好的方面探討城市規劃與管理的應對方式。
2 我國老齡化的現狀
2.1 規模龐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大。截止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02億人,占總人口的14.9%,比2010年六普統計提高了1.7%。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2020年將達到2.6億,2033年左右將達到4億,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2.2 未富先老
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早,發展快,是在基本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條件下才慢慢進入老齡社會的。而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卻超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過了1萬美元。2014年中國人均生產總值為7200美元,在世界排名79位,而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卻遠高于發展中地區。
2.3 城鄉分割
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促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逐漸呈現“空心化”,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提升了老年人在農村人口中的比重,使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高于城市。
2.4 小結
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相比有著不同的特點。我國老齡化的時間段、速度快、絕對數大,經濟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人均收入剛達到小康水平。此外,由于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的增多將是一大趨勢。因此,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會對城市規劃和管理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3 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探索
3.1 構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環境
隨著老年人群的逐漸增大,社會對適老型公共服務設施、適老型居住環境等的需求會不斷提高。因此,城市規劃應充分體現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引入老年友好的規劃理念,構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環境。
第一,緩解老年人所需要的慢行交通環境與城市的快速運行之間的矛盾。過去,城市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一直使用單一的價值觀來指導城市的建設,過大的廣場、適宜于機動車的快速道路、集中式購物中心,然而,城市應該為老年人出行提供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例如:建筑物的出入口應有無障礙設計,人行橫道的紅綠燈設計要照顧老年人行動的時長,林蔭的社區道路等。
第二,滿足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居住環境。居家養老依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都居住在樓梯房或電梯房中。這向住宅小區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屋內部設計要適宜老年人使用、房間及梯間需留有足夠輪椅回轉的空間等,規劃建設部門應將其落實到未來房屋的設計規范中。
第三,提高老年人活動的場地質量。老年人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在城市規劃中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場地,留出空間,從而增加街道和社區的人氣和活力。例如新加坡的鄰里中心,根據社區物業的規模、類型和居住人口,配備相應的商業配套設施和社區生活服務功能,包括社區文化娛樂、零售餐飲、圖書館、健身體育、老齡人活動中心、醫療保健等多個項目,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由物業管理進行經營與管理。
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變遷使的老年人對周圍的環境產生陌生感,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新建設施,更要考慮老建筑的保護。
3.2 倡導老年友好的社區建設
老齡化的問題,不僅是考慮如何照顧老年人,更是讓他們成為城市生活的參與者,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讓老年人老有所為。在目前日益受到關注的社區建設方面,學生和勞動者在客觀上不能把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社區活動上,而賦閑在家的老人,尤其是低齡健康的老人,他們正好構成社區建設中堅力量。一般來說,剛退休的老年人,大都具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一些人還曾經是部門、系統的帶頭人或技術骨干,社會要為這些人提供再就業的機會,且有利于促進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3.3 促進老年友好的社會服務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關于老年人的問題,更是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加大全社會各種資源對老年人的服務,將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目前,我國主要實行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人們在思想文化領域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養兒防老是文化傳統,大部分老人喜歡在家庭中生活。然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形成了所謂“4-2-1”甚至“8-4-2-1”的家庭結構,子女贍養老人已力不從心。與中國有著相同儒家思想背景的日本,在1982年出臺《老人保健法》和1989年制定了“黃金計劃”,以居家養老為發展方向,構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養老模式。由政府出資,培訓十萬家庭護理員,負責看護老人、處理家務;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護、治療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