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剛
摘要:攀枝花大田505地區位于結晶基底構造中大田石英閃長巖體的南側,對該地區的地質礦產勘測工作比較系統。本文從礦化構造、地層巖性、鈾礦類型及鈾成礦物質來源四方面對該地區的鈾礦化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田505地區;鈾礦;混合巖
經過多年地質勘測和研究,大批地質學家在攀枝花地區發現大量鈾(釷)異常,這是與其地理位置有密切聯系,攀枝花橫跨康滇地軸,及鹽源——麗江臺緣,處于揚子地臺西側。目前,攀枝花地區已經發現的主要鈾化地點有大田505,米易埡口101和海塔10號三個地區,其中大田505地區的研究工作較為系統,該地區鈾礦化點由云南三隊最早發現,發現時間為1960年10月,但未進行詳細勘測;直到1964年四川一隊對該地區進行初步勘測,才揭露該地地質礦化情況,次年做了初步的勘測設計,直到二十年后才有281隊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勘測工作。
一、攀枝花地層概況
攀枝花地區經歷了幾次大的地質事件,為其特殊的地層特征的形成打下來基礎,在1800Ma中條運動期間,主要形成了紅格群和超大陸基地;進而經歷了1800Ma—1000Ma階段后,形成鹽邊、會理群,從而形成了超大陸;依次經歷了陸塊剝蝕期、晉寧運動、麻粒巖、TTG、混合交代作用后,形成了特殊的地質,為該地區的礦化和鈾化提供了地質條件。攀枝花地區地層發育較為系統,從古老的太古宙及古元時代的深變質到中深度的變質,然后到中元古代的淺變質,最后到未變質的沉積地層均有較為廣泛的出露,而最新時期的沉積則只有少量出露。攀枝花地區構造可見圖1。
二、大田505地區鈾礦化特征
(一)505地區礦化構造
505地區礦化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控制,構造和巖性,且主要受東西向裂隙構造控制。該地區礦化構造主要包括三組,第一組(I-l):80-90°/SE∠75-80°;第二組(I-2):55-60°/SE∠55-60;第三組(I-3):100-110°/SW∠65-70°;三組中第一組為最發育的礦化構造段,該段100米范圍內包括5條構造,10個礦化體,長度為20-50m,最長可達180m;厚度為幾十厘米至1m,礦化地段為不連續狀態,主要成分為黑云母花崗巖,次要組份為長英石,礦化部分巖石帶有微弱的破碎;構造面上充填泥質礦化蝕變為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和輝鉬礦化,厚度為幾毫米到1厘米不等。圖2為該地區礦化構造示意圖。
(二)地層巖性
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大田鎮一帶的505地區的鈾礦化點,主要產出來源是該地區西南部混合巖帶內的構造蝕變帶中,該地區巖層復雜,與攀枝花地區紅格群回龍溝組地層具有相似組成及特征,具有明顯的混合巖特征。
(三)鈾礦化類型
大田505地區鈾礦化主要分布在斷裂帶內和混合-交代帶內,呈NWW到近E-W向走向,鈾礦化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與黝簾石-綠泥石-黃鐵礦、黃銅礦化有關鈾礦化
通過對505地區I號帶鉆孔發現,該段巖石呈現綠色,并帶有暗色斑點,因此可判斷是屬于黝簾石-綠泥石-黃鐵礦、黃銅礦化有關鈾礦化,利用粉晶x衍射方法對樣品進行檢測,僅發現石英和鈉長石,未發現鈾礦物,這可能是由于鈾含量過低。
2、與硅化-碳酸鹽化有關鈾礦化
505地區鈾礦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與構造-熱液活動有關,另一種與硅化和紅化有關的鈾礦化。I號帶混合巖石樣品硅化發育,伴有星點狀黃鐵礦(黃銅礦);通過鉆孔采集鈾礦密集區域樣品,發現在構造破碎帶地區,硅化-碳酸鹽化發育最為強烈。
3、與黃鐵礦-綠泥石有關的鈾礦化
與黃鐵礦化-綠泥石有關的鈾礦化為230m地下深度的礦化類型,且鈾品味較高,鉀長石化的巖石破碎,被黃鐵礦(黃銅礦)細脈充填或膠結角礫而成。
(四)鈾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通過對505地區巖石樣品的元素含量R型聚類分析,發現U與Ta、Ca、As、Fe、Ag關系密切,U富集經歷兩個階段:高溫下U與Ta的富集以及低溫環境下的U與As、Fe、Ag組合富集。通過裂變徑跡法對該地區礦石進行檢測,發現檢測樣品中鈾含量較少,活化程度不高,樣品主要選取的為礦化外圍的巖石,如閃巖、花崗片麻巖、石花崗巖等;而礦化帶部分的樣品中,鈾徑跡密集,其中裂隙處的綠泥石、鈉長石邊緣的黑云母一鐵質物中表現尤為突出,這主要是由于裂隙處鈾被活化,因此形成了鈾富集的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莎莎.四川攀枝花505地區混合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鈾成礦
關系[D].成都理工大學,2011.
[2]王紅軍.攀枝花大田和牟定戌街元古代巖漿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鈾礦化的關系[D].成都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