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軍 石曉帥 梁秋燕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流域生態補償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從流域生態補償的概念、分類和機制設計3個方面對流域生態補償進行了綜述,總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了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流域;生態補償;綜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7-222-03
Review and Outlook on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GAO Wen-jun, SHI Xiao-shuai, LIANG Qiu-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of basin,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ttracts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aspects of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It also summaries the deficiencies of informed researches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Key words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view; Outlook
流域通常包含許多行政區域,行政區域基于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決策往往難以使流域生態水質等得到有效保護。因而通過有效協調流域上下游各行政區域間的利益沖突以使保護、維持、恢復、改善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的行為外部效應內部化的流域生態補償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當前有關流域生態補償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及機制設計等方面。
1流域生態補償的概念
流域生態補償在國外被稱為流域生態服務付費(Payment for Watershed Ecosystem Services)[1],是一個涉及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等的交叉性學科概念,因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闡釋。如王金龍等[2]從系統生態學角度給出了流域生態補償的內涵,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是指通過整治水體污染的流域,使上下游生物物質循環、信息交流和能量傳遞增強,進而實現上下游治理效果的互惠和共享的一種方法。趙玉山等[3]從經濟學視角考慮,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是指由流域生態保護的受益方按受益比例向生態保護主體付費以彌補其成本投入和損失發展機會的一種機制。梁麗娟等[4]從管理學視角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是一種基于上下游行為主體就生態保護投入與補償的博弈過程來優化和促進生態保護的行為。郭繼等[5]則從法學角度指出流域生態補償是綜合運用財政和稅收政策以及市場規制等各種規章來調節上下游間的利益關系,對生態服務功能的受益者或破壞者收費,對生態服務功能的建設者補償的一系列矯正生態外部性的法律制度安排,其目的是調動生態保護者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盡管學者們對流域生態補償概念內涵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其本質卻是基本一致的,即都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及BPP原則,運用政府、市場或法律等手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利益主體間的外部性問題予以補償或收費,以促進流域上下游公平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行為或機制。
2流域生態補償的分類
關于流域生態補償的類別,學者馬瑩[6]認為:根據政府介入程度,可分為政府補償和市場補償;根據補償效果的持久性,可分為輸血式補償和造血式補償;根據補償對象,可分為流域受益補償和流域損害補償。也有學者認為根據政府介入程度,可分為政府補償、市場補償和NGO補償[7]。此外,學者趙銀軍等[8]根據主體的行為及活動作用于流域的正負外部性影響,將流域生態補償分為保護與修復類和開發與建設類。
2.1政府補償、市場補償和NGO補償
接玉梅等[9]認為政府補償是一種以上級政府或國家為補償主體,綜合運用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傾斜、項目實施、經濟合作、稅費制度和人才技術支持等手段對下級政府或農牧民的生態保護投入進行補償的補償方式。它以強制性的行政命令為主要手段,是現階段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最常用的形式,也是目前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如馬瑩等[10]探討了政府在流域生態補償中的作用,闡明了政府介入流域生態補償的依據,并對政府干預流域生態補償的深度及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冉光和等[11]、王軍鋒等[12]分別研究了長江流域和子牙河流域的政府主導型生態補償機制。
市場補償是指在政府的“弱干預”下,流域的上下游損益雙方采用經濟和市場手段,通過協商或談判,對水資源的利用或補償達成交易的一種補償方式[13]。Pagiola[14]認為市場補償相比政府補償效率更高,市場補償彌補了政府不適合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缺點,是今后流域生態補償研究的熱點,但其實施必須滿足相關法律保證、清晰的產權界定和極低的交易費用3個條件。常亮等[15]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對流域水資源準市場機制進行了建模研究和機制構建,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劉晶[16]則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與政策進行了研究。
NGO補償是指非政府組織為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主要行動者,其通過智力支持和資金援助等手段協助政府進行補償的一種補償方式[13]。其半官方屬性使得其與補償對象之間的協商與溝通更加容易,因而成為政府補償的有益補充。學者們對此種補償方式的研究非常少。
4流域生態補償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4.1流域生態補償研究的不足
研究人員對流域生態補償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流域生態補償理論,為流域生態補償的具體實踐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已有研究主要是對流域生態補償的概念、分類、主客體界定以及補償標準的測算方法等進行了研究,尚未給出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一般范式,因而限制了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大范圍推廣和應用。
(2)對中小流域生態補償問題進行研究的較多,而關于跨省流域、全國性流域以及國際性流域的生態補償研究則明顯偏少。
(3)研究多以點源污染所帶來的生態補償問題為對象,缺乏針對面源污染導致的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
(4)文獻研究的補償模式仍是以政府補償和輸血式補償為主,相對缺乏對市場補償、NGO參與補償以及造血式補償的研究。
(5)缺乏關于補償款使用、分配及使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但顯然這是影響流域生態補償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
4.2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展望
為了豐富和完善流域生態補償的研究內容,以下幾點可作為今后繼續研究的方向。
(1)流域生態補償一般范式研究。即給出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一般步驟或程序,包括從流域區域居民參與生態補償意愿的研究方法、地方經濟發展特點與補償標準確定模式的匹配、補償款的有效分配到補償效果評價等。顯然這一范式的給出能有效指導流域地區實施生態補償。
(2)借鑒中小流域生態補償實施經驗,對跨省流域、全國性流域和國際性流域的生態補償問題進行研究,并構建各自的流域生態補償模式。
(3)面源污染生態補償問題研究。面源污染生態補償問題研究能夠有效避免僅依靠點源污染確定水質而造成監測和補償的不準確和不科學。
(4)研究如何結合流域區域實際采用項目支持、技術培養或異地開發等造血式補償模式培養受償地區的造血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5)研究如何在流域生態補償中充分發揮市場或NGO的功能和作用。
(6)探討能夠有效調動流域生態補償參與客體積極性和提高補償款使用效率的補償款分配使用方法,從而促進生態效率提升。
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
參考文獻
[1]
ZBINDEN S,LEE D R. Pay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 analysis of participation in Costa Ricas PSA Program [J]. World Development, 2005,32(2):255-272.
[2] 王金龍,馬為民. 關于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討[J]. 水土保持學報,2002,16(6):82-83,150.
[3] 趙玉山,朱桂香. 國外流域生態補償的實踐模式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 世界農業,2008(4):14-17.
[4] 梁麗娟,葛顏祥,傅奇蕾. 流域生態補償選擇性激勵機制——從博弈論視角分析[J]. 農業科技管理,2006,25(4):49-52.
[5] 郭繼,賀思源. 主體功能區劃背景下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和完善[J]. 特區經濟,2006(11):194-195.
[6] 馬瑩. 國內流域生態補償研究綜述[J]. 經濟研究導刊,2014(12):179-180.
[7] 周映華. 流域生態補償及其模式初探[J]. 水利發展研究,2008(3):11-16.
[8] 趙銀軍,魏開湄,丁愛中,等. 流域生態補償理論探討[J]. 生態環境學報,2012(5):963-969.
[9] 接玉梅,葛顏祥,李穎. 我國流域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與述評[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1-57,119-120.
[10] 馬瑩,毛程連. 流域生態補償中政府介入問題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0(2):100-104.
[11] 冉光和,徐繼龍,于法穩. 政府主導型的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 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2):372-374,381.
[12] 王軍鋒,侯超波,閆勇. 政府主導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對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101-106.
[13] 周映華. 流域生態補償及其模式初探[J]. 水利發展研究,2008(3):11-16.
[14] PAGIOLA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C].Global Workshop o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Mataram,Indonesia ,2007.
[15] 常亮,徐大偉,侯鐵珊,等. 流域生態補償中的水資源準市場交易機制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12(12):52-59.
[16] 劉晶. 流域生態補償市場機制的構建及政策研究[J]. 開發研究,2012(1):113-116.
[17] 劉桂環,張惠遠,萬軍,等. 京津冀北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4):120-124.
[18] 盧艷麗,丁四保,王榮成. 流域生態補償的障礙因素及運行機制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2):29-31.
[19] 劉禮軍. 異地開發——生態補償新機制[J]. 水利發展研究,2006(7):16-18.
[20] 張躍西,孔棟寶. 異地開發生態補償“金磐經驗”探討[J]. 浙江學刊,2005(4):223-225.
[21] 黎元生,胡熠. 閩江流域區際生態受益補償標準探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3):327-329.
[22] 于術桐,黃賢金,程緒水. 南四湖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 中國水利,2011(5):48-50.
[23] 王金南,張惠遠.生態補償機制五問[J].時事報告,2006(6):44-45.
[24] 彭喜陽.生態補償關系主客體界定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7):22-23.
[25] 麻智輝. 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的總體框架體系[J]. 科技廣場,2012(11):156-162.
[26] 王金南,萬軍,張惠遠,等. 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7] 程濱,田仁生,董戰峰. 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實踐:模式與評價[J]. 生態經濟,2012(4):24-29.
[28] 張志強,徐中民,龍愛華,等. 黑河流域張掖市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價值評估研究——連續型和離散型條件價值評估方法的比較應用[J]. 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230-239.
[29] 王彤,王留鎖,姜曼. 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測算體系研究——以大伙房水庫流域為例[J]. 生態環境學報,2010,19(6):1439-1444.
[30] 李青,張落成,武清華. 太湖上游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支付意愿問卷調查——以天目湖流域為例[J]. 湖泊科學,2011,23(1):1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