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穎
摘要:本文從中小企業所處的宏觀背景出發,根據相關數據,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現狀、原因以及相關政府的解決方案進行逐步探究。并對民營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現狀作出深入探討。
關鍵詞:民營銀行 中小企業 融資困境
本文為“ 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省級指導項目” 項目編號: 201411287047X 。
中小企業一般是指經營規模較小、綜合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企業。在我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就業、促進科技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截至2012年底,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32.47萬家,占工業企業數量的97.36%;從業人員6129萬人,占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66.11%。目前,中小企業提供了全國65%的專利發明,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已成為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主體。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然存在,歐元區經濟仍處于衰退邊緣,貿易保護主義仍在升溫。同時,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加速了技術深度的融合,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產業革命的興起,引發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變革。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秦志輝在APEC中小企業工商論壇上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14)》中指出,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分工合作的程度在不斷深化,中小企業圍繞著專、精、特、新加大投入。《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中,提及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對傳統發展理念與方式產生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
在這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發展中小企業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完成國民富強的目標、推進實現“中國夢”等整體目標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據統計,我國2011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同比增長是12.8%,2012年一季度工業增長速度是11.6%。2012年一季度有銀行貸款需要的企業中,41.9%的企業沒能從銀行獲得資金,小微型企業達45.7%。我國中小企業對外貿易增速顯著減慢,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漲速度減慢等因素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增幅仍處在較低水平。生產成本上漲速度加快,同時,中小企業銷售收入增長速度降低,部分行業利潤快速下降,實體經濟盈利能力減弱。
2014年經濟進入“新常態”,2012年、2013年,我國GDP均增長7.7%,2014年預期目標是7.5%,上半年為7.4%。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而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升至46.6%。“穩增長”的時代來臨,中國放棄了沿用多年、數度輪回的強刺激做法,由過去的總量調控改為“區間調控”,投資方式由“大水漫灌”改為“噴灌”和“滴灌”。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隨著“穩增長”時代的到來,企業紛紛面臨由從前的粗放式向追求經營管理效率以及科學技術創新的方向轉型。與此同時,全球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低端制造業向勞動力低廉國家的轉移,全球貿易競爭加劇。相比于具有較多抵押品、信譽較高、易受親賴的大企業,中小企業需要較多資金進行周轉及轉型,而社會融資渠道有限,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加劇。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
(一)相關國有銀行方面
由于相關直接融資渠道發展不完善,市場狹隘,相關正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支持能力有限,融資主要還是以銀行渠道為主。但因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貸款手續冗繁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困難重重。據統計,在全部銀行信貸中,非國有經濟使用的比例不到30%,70%以上仍為國有部門服務,本身資金較為充足的大型國有企業卻占有國有銀行大量的信貸份額。同時,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所遇到的困境不同。尤其在企業剛剛起步或處于一種轉型狀態時,需要大量資金。而此時中小企業往往存在缺乏相應的擔保、信用不健全等現象。而與此同時,國有銀行金融產品單一、仍然以存貸款和一般結算業務為主,借貸門檻較高,缺乏適合中小企業不同階段的金融產品,銀行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足額貸款資金。
(二)中小企業自身方面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發展限制,財務制度不健全,擔保責任落實較難,資信等級不高,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缺乏競爭力,資金來源單一。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多為家族式管理,一些中小企業的經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而且集群程度不高,企業管理者綜合素質較低,達到一定水平,就會出現弊端,普遍壽命較短。很多中小企業信用意識不強,在所有制改革期間,一些中小企業趁機逃脫銀行貸款,使銀行發生較大損失。由于企業資金短缺,使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經濟合作能力受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生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弱,同時,一些大型企業存在拖欠小型企業貸款的行為,加劇了中小型企業流動資金的緊張。
(三)政府方面
由于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缺少中小企業相關的管理部門。同時,企業融資缺乏穩定可靠的機構,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財政支持體系規模太小。資金供需緊張同時,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稅收負擔過重。盡管國家已對中小型企業出臺結構性減稅措施,但中小企業仍然反映,相關稅收起征點偏低、稅率偏高、優惠幅度較小。
三、對策建議
(一)對策背景分析
2013年6月,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強調要“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7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金融“國十條”,其中第九條“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首次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民營銀行能夠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意味著長期以來困擾中小企業供應主體不足的問題將可能會因為民營銀行而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