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驍
摘要:地契是允許土地買賣時的法律憑證,該項措施一直延續至建國初期,是當時土地政策的實物資料和真實寫照。本文對這張建國初期的熱河地契進行了介紹,并對當時土地買賣的鄉俗、政策等進行了解析。
關鍵詞:地契;熱河;建國初期;政策
地契是土地買賣時雙方訂立的法律文書證據。地契一般由賣方書立,其中載明土地的段落數量、坐落地點、四至邊界、買賣價格或典、買條件等,并由當事人雙方和見證人簽字、蓋章,是土地所有權轉讓的證明文件。地契又分白契和紅契兩種,買賣雙方私下簽訂未經官方驗證的契據稱為草契或白契;契約訂立經官方驗證并納稅,且由官方為其辦理過戶過稅的手續之后,在白契上粘貼由官方統一印制的契尾,即成了官契,也俗稱紅契,只有官契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護。地契訂立完成后作為土地所有權憑證由買方保存。土地買賣一直到1953年11月《國家土地征用條例》公布前還可進行,且在買賣土地時仍然需要書寫地契。
熱河是中國舊行政區劃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劃出,1955年1月撤銷。位于目前河北、遼寧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包括現在河北的承德地區、內蒙的赤峰地區和遼寧的朝陽、阜新地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龍縣仍屬熱河省。1956年1月1日青龍縣由熱河省劃歸河北省,屬承德專區。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青龍縣劃歸承德市。1961年6月23日復設承德專區,青龍縣還屬之。1970年承德專區改稱承德地區,青龍縣屬之。1983年5月6日青龍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
這份建國初期的熱河地契是一份經官方驗證并納稅的“紅契”,草立于一九五二年正月初三日(1952年1月29日),底價“小米八斗”,發“執照”于1952年10月24日。契約內容曰“立賣房基地文約馬文明、馬文儒同侄馬余因乏手無錢,今將本身房基一段坐落街南,四至列后。自煩中人說合,情愿將此地賣與馬文祥名下永為業,同中言明,作賣價小米八斗,正其米筆下交清不欠,自賣之后地許買主自便,永不與賣主相干。磚石在內日后如有親族攪擾,盡在賣主合中人一面承管。此系雙方均愿,恐空口無憑,立賣契為證。
立賣契人:馬文明 馬文儒 馬余
四至:東至周姓,西至買主,南至買主,北至官街。
中人:周永海、蔣煥榮、蔣維松、馬旭民
郭寶三代筆
公元一九五二年正月初三日 立。”
以上是當時簽訂的民間買賣契約(圖一),此后相隔近9個月,即1952年10月24日,有了正式的“買賣契紙”,蓋有“熱河省人民政府印契紙專用印”。內容包括新主舊主姓名、土地等級面積及價格、坐落與段數、四至、立契月日、期限等,最后有熱河省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簽名,發放給買主保存(圖二)。同時在白契和官契之間還粘有官方統一排印的契稅繳款收據(圖三),契稅收訖日期為1952年12月12日,繳納稅額共計27000元,其中含契稅24000元,工本費3000元,同時還繳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150元。據了解當時發行的人民幣,10000元大概相當現在的1元錢,那么當時繳納的稅額為2.7元,其中契稅2.4元,契紙工本費0.3元。
在中國早期傳統土地交易尋找買主的環節,許多地區都存在著先近本家族人的“鄉規”、“鄉約”,賣主賣地時需先遍問叔伯弟侄等有優先購買權的“親房”,親房不買,再由親及疏,遍問本家族人、姻戚、承租人和地鄰等,直至交易完成。有研究者認為,這里面體現著中國傳統社會土地交易過程中存在著的“人情”、“情面”。對于賣方而言,如果在不受損失的前提下,親族、地鄰所出的地價與其他買者所出價格相差不多,賣給親族、地鄰確是最好的選擇,這不僅從照顧親族、地鄰的“人情”出發,也能夠使家族的整體經濟實力不受損失,這也是土地私有制的一種顯著特色。這一點在該地契中也可窺見一斑,從買賣雙方的姓名來看,雙方應屬親房或本家。
地契作為見證我國土地權屬交易變更的重要歷史實物資料,真實地反映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土地權屬變更形式以及對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于一定程度也映射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狀況,簡短扼要的字眼便可清晰地看到當時土地交易的情景過程、規則,政府對土地的管理、交易及納稅等情況,這張憑證已經歷60多年的歲月,盡管已不具備產權的憑證效力,卻是一個時代有縮影。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建國初期土地、財產政策,體現了國家對物權的尊重和“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