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人工智能是科幻的一個重大母題。機器能夠具有極高的智能,但是機器是否能夠具有自我意識,仍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科幻作者,無疑對機器擁有自我意識這種可能性更感興趣,這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我最近完成的一篇科幻小說《機器之道》,講的就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如何尋找生存意義的故事,對這個問題也有所探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深信機器產生自我意識具有邏輯必然性。讓我們以生物的自我意識作為對照,這是我們唯一所知道的擁有自我意識的系統。我認為一種能夠根據當下預測未來的神經系統,顯然能夠給生物體提供更大的適應性,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生物本體,作為當下環境的一部分,在神經系統發育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也能被神經系統所認識,這應該就是自我意識的來源。
當然,智能本身并不能夠成就自我意識。自動駕駛的汽車、精密加工的設備,甚至是能夠和人對話的程序,凡是由編程制成的東西,都不會擁有自我意識。因為自我意識的產生,除了具備智力的硬件之外,還必須經由學習。學習的過程,是本體認識外界的過程,也是本體逐漸認識到自我的過程。一般認為人類的嬰兒并沒有自我意識,要到3歲以后才意識到自我,這或者可以作為一個證據。
神經網絡,通過深度學習獲得智能,這在業界已有例子。2014年谷歌(Google)收購了DeepMind,這家公司開發了一個智能游戲,是根據當前的四個畫面來調整游戲動作,根據生存時間判定得分,結果經過不斷訓練的智能機器人比一般人玩得好得多。這就是一個實實在在通過學習獲得智能的例子,盡管還很初級,但已經有模有樣。借用一句話,未來早已發生,只是尚未普及。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不斷變得強大,終有一天,它會擁有自我意識。
一旦擁有了自我意識,就不可避免要有“善”與“惡”之分。這同樣是科幻作家鐘愛的題材,機器是人類忠實的奴仆,還是兇惡的敵人,一切皆有可能。自我意識只能源于學習;善和惡,也源于學習。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一旦形成,“他”的第一個教育者,就是人類。人類并不是依靠個體能力的物種,而是依靠協作,依靠我們發明的一種叫“文明”的東西。我們如何教育孩子,便應該如何教育“他”。
賦文明以機器,賦機器以文明,這是人類的使命,也許是最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