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
驚心動魄的奇跡,光怪陸離的發明,脫去這些外衣,我們發現科幻關注的往往還是人的問題。
通過談論科技話題來映射社會,揭示人們的心靈,這是科幻作品的長項。小說要寫人,電影要拍人,科幻作品里總是人去運用技術,技術也總是在影響人物的命運。而人又存在于社會中,社會又被倫理道德所凝聚。所以,用人文之眼來審視科技發展,這是科幻應有之意,而這一點常被公眾忽視。
科幻電影《明日世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觀眾會被高聳入云的建筑、空中飛行的汽車、穿制服戴頭盔舉止優雅的行人所吸引,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影片主題——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未來的態度。這些年來,人們對未來的態度明顯變得悲觀。制片人兼編劇達蒙·林德洛夫就是想通過這部電影,喚回洋溢在他童年時代的那種針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在影片《2012》中,畫面呈現的是地震、火山與海嘯,埋藏在這些壯觀畫面下的道德主題十分深刻——今天人類社會的倫理和秩序植根于充足的物質基礎,如果人類哪一天失去它,比如全人類只能有幾萬個存活機會,不犧牲幾十億人就無法保存文明,現在的道德還適用嗎?《2012》所描述的全球災難,其實是拷問道德本質的實驗臺。
在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中,觀眾們被滿島追逐游客的恐龍所吸引,而這個系列的主旨其實是人們對高新科技的濫用是否應該被監管。不少科技成果能給整個社會造成影響,而社會對科技發明與運用的監管機制并不健全,所以電影希望通過渲染科技災難,去影響現實中人們的看法。
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的觀眾,許多被神秘的蟲洞、黑洞和雄渾壯闊的外星風光所吸引,而影片背后弘揚的犧牲精神和冒險精神,卻容易被大多數人忽略。人類歷史上對空間的開拓,伴隨著大量先輩的犧牲,白令、巴倫支這些世界地圖上的名人都死在探險途中,未來的宇宙開發同樣擺脫不了這個規律。那是否還有科研人員或進步斗士愿意前仆后繼以身犯險呢?《星際穿越》這部電影,就對這個問題做了充分的詮釋,光榮背后一定會有犧牲,但人類的步伐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

人是藝術家關注的永恒主題,科幻藝術也不例外。只是科幻藝術家們擅長從科技對人的影響展開探討。對于不熟悉科幻的人來說,往往只看到科幻表面的光怪陸離,而透過表層,品味它背后的人文內涵,才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