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帶動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與傳統的銀行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具有支付便利、成本低廉、信息對稱等優勢,同時由于其參與廣泛,因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互聯網金融在規范的前提下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并可以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為我國經濟發展轉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很難改變金融行業高風險的屬性,其同樣存在政策性風險、非法集資風險、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如果不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必然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小的資金損失,并阻礙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及風險的防控,以確保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的金融形式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防控 發展
一、引言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互聯網生存發展被搬到金融領域后,對傳統的金融行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并存在法律及監管的風險,繼而成為了當前我國金融監管制度革新的新難題。互聯網金融如何確保在規范的前提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首先必須要對各種風險隱患實施有效防控,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監管力度,制定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從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作為金融監管機制的補充,在積極探索新金融監管模式的同時,也要包容互聯網金融在產品創新過程中的不足,使互聯網金融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成長,以確保這一模式得以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我國互聯網金融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產生,對當前的傳統金融形成一定的壓力,其經歷了一定時期的發展。我國第一家信貸公司拍拍貸成立與2007年,近幾年得到迅猛發扎,據相關統計,2012年底,我國P2P信貸公司已經超過300家。理財類的金融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基金、證券等,今年最為典型的當屬支付寶所推出的“余額寶”理財服務,截止2014年11月14日,余額寶有近3000萬用戶,規模突破1000億元,這也是其起點金額低、操作簡單、計息高所帶來的效果。隨著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飆升,互聯網金融為探索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模式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三、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主要存在法律風險、財務審計監管風險、技術風險等,這些都是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財務監管存在漏洞,互聯網金融系統技術落后所致。
(一)法律方面的風險
我國政策法律對于互聯網金融立法沒有明確規定,法律體系比較落后,而傳統的金融業務制度體系并不適用于互聯網金融。從風險角度看,互聯網金融行業建立于平等的、開放的、共享的互聯網平臺上,參與者眾多,具有明顯的公眾行為,由于公眾的法律知識的薄弱,極易觸及法律限制行為和制度紅線,甚至引發各類金融風險。盡管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鏈上的部分業態和部分環節受到了監管,但從整體上看,還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在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交易主體對其權利與義務模糊認識,進而產生風險,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穩定發展。
(二)財務審計監管風險
互聯網金融業務涉及多個監管部門,第三方支付屬于銀行監管,但是銀監會對監管的方面沒有明確定論,監管效率低,此外,互聯網金融畢竟處于金融領域,客戶還是面臨利率的風險,在資金周轉中若有呆賬出現,必然會阻礙資金流動性。網絡交易支付與結算由于是虛擬世界的交易,在對身份確認與信用評估上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造成損失。
(三)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屬于一個新興的金融業態,但還是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操作基礎,一旦在技術上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淘汰,導致與客戶錯失交易機會。如果數據傳輸效率過低,也會延誤交易時機。此外,如果加密技術和密鑰管理不完善,黑客很容易傳送攻擊數據,給交易及信息安全帶來隱患,容易造成資金損失。
四、如何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
(一)加強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測
互聯網金融風險會給參與者帶來資金損失,因此,必須要實時做到對風險的預防,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測,完善防范系統的建設,設計監管思路,明確監管措施,政府加強風險預測體系的完善,當前需要對金融監管模式進行補充和完善,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督管理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嚴格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市場準入,賦予其反洗錢義務。同時,還應加快金融行業利率市場化改革伐,加快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進程,明確法律依據和業務范圍。
(二)強化互聯網金融行業自我約束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離不開行業協會的自律,市場準入單位、監督管理部門要指導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行業競爭秩序,在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管理部門日常監督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約束,切實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對損害公眾利益、造成行業惡性競爭、不規范經營的市場主體形成行業懲罰機制,進一步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互聯網金融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此外,互聯網金融業還要加大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業務的差異,使公眾熟知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特點,充分揭示產品風險系數,以次提升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最后,互聯網金融業應采取客戶信息保密安全措施,維護消費者信息安全,切實維護互聯網金融產品消費者、互聯金融工具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三)加強技術拓展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因而必須要加強技術研發,完善業務操作程序,加強對數據保護、密鑰等技術發展體系的建設,通過建立互聯網數據庫,來提高互聯網信息的透明度,以彰顯雙方的公平性。同時,還應完善個人信用評級制度,利用公民身份聯網核查系統及企業征信系統建立客戶電子身份認證系統及信用等級評定系統,切實維護互聯網消費者利益,避免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造成選擇上的風險。
五、結束語
綜合上述,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模式,他具備資源開放化、信息集約化、選擇市場化的特征,這些特點為探索金融監管體系創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是一項助推器。但是,我國目前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制度體系商不完善,當前互聯網金融業的核算還不適用于金融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在已經出臺的會計準則中也沒有明確規定,并對所產生的資金沉淀也存在安全隱患,因而迫切需要加強監管和規范引導。對此,首先必須要完善監管法律,設定監管底線;加強對技術的研發,充分維護渠道的安全。同時,還應有效發揮行業協會自律的作用,自覺防范管控風險和維護公共利益。除此之外,還必須要重視信息透明度,建立風險監測與預警機制,以確保互聯網金融發展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靈.互聯網金融應分類監管區別對待[J].IT時代周刊.2013(21).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周嫣然.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有效監管[J].福建金融.2014(05) .
[4]李東衛.互聯網金融的國際經驗、風險分析及監管[J].吉林金融研究.2014(04).